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台灣能源安全風險預警指標之建置規劃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台灣能源安全風險預警指標之建置規劃

馮輝毅  (2014/02/10)    《台經月刊第37卷第2期》

國際能源局勢與管理能源安全之重要性
(一)全球能源情勢概述

   1973年,中東爆發以阿戰爭導致石油危機後,能源安全開始被視為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部分1974年,國際能源總(IEA)成立,遂正式提出以穩定原油供應和價格為核心的能源安全概念。然而,能源安全的內涵,隨著不同國際情勢發展及個別國家特性而有所差異,如受到能源生產國地緣政治格局的制約、國際恐怖主義襲擊威脅、中國和印度等大國經濟崛起造成對能源需求的擴增、全球化能源產銷競爭,以及國際市場投機客的炒作等,已使得能源安全的範疇擴大到供應安全、運輸安全、使用安全等。因此,因應未來全球能源情勢的多變,能源安全意義之釐清以及國家能源安全風險管控工具之設立,實為各國能源政策發展上不可輕忽的一面。
(二)能源安全之意義

   有關能源安全之意義,可由國際相關機構對能源安全的闡述中獲悉,我們並可據以解構出能源安全定義的主要面向後,確認能源安全之重要構面,規劃建置完整面向的能源安全風險預警指標系統。

   依國際能源總署(IEA)對能源安全的定義,能源安全為一廣泛之概念,並非侷限在國家疆界層面上,更進一步的對最終消費者均有全面性的影響。能源安全包含外部(地理政治上)、內部(運作及投資),以及時間等組成,並需要多層面的政策措施來確保避免能源系統的中斷或崩解。

   所謂能源安全,係指能源供應安全,亦即指在特定時間及需求水準下,如何滿足環境友善,達成能源供應之穩定性及效率應用之目標。其中,環境友善係指能源供應水準在滿足必須之需求水準與資源耗用;穩定性係指能源供應波動(幅度及頻率)能維持最小變化幅度;效率應用係指能源供應效率能符合最大經濟效率之目標。能源安全目標必須透過多項措施構面的進行,包括能源的來源、供應的設施、產銷的供應鏈、訂價的機制等相互配合方能達成。

   台灣屬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的海島型國家,且相較於跨世代與永續發展之能源政策原則(效率應用與環境友善),台灣國情應更偏重於考量單一世代之能源供應安全面向(穩定供應),故台灣能源安全風險預警指標之建構範疇主要以安全層面之政策原則為主。

 

台灣能源安全面臨的重大課題及政策規劃
(一)台灣能源情勢與面臨課題

   台灣能源安全情勢,主要呈現在能源供給結構及能源進口來源過度集中兩個面向。依能源統計手冊(2012)之統計資訊顯示,台灣能源高98%來自於進口,能源供給集中石(47.96%)及煤炭兩類化石能源(1),能源供應種類呈過度集中的現象,影響所及,將使台灣能源安全風險在面臨石油或煤炭進口來源劇烈波動時,產生惡化之趨勢,進而衝擊國內之經濟發展。

   台灣能源供應種類中,石油與天然氣之進口來源區域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2012年台灣之中東石油進口依存度高80%2)。中東屬國際政經情勢相對不穩定之區域,台灣過度依賴中東之能源進口,將面臨高度能源安全風險。

能源安全能源政策風險預警能源供應再生能源能源轉型國際政經影響電力穩定能源價格能源儲備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