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區域貿易自由化下的台日產業合作契機
滕人傑 (2012/04/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4期》
全球區域貿易自由化下的整合趨勢
全球區域貿易自由化的整合趨勢,雖然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卻不斷地快速發展當中。並且透過新興市場的崛起與世界經貿版圖的重整,深刻影響每一個投身於這股全球化浪潮的國家。根據經濟部工業局委託的研究指出(注1),1995年WTO成立至今,全世界已經成立了超過150個區域性的貿易協定,其中大多數屬於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雖然WTO的多邊自由貿易架構發展進程,在2002年的杜哈回合(Doha Round)談判後就擱淺至今,但主要經貿國家紛紛透過自行媒合的雙邊協定,形塑全球自由經貿區的新版圖,並逐漸形成歐洲、美洲、亞太區域三大自由貿易區板塊(附圖)。
附圖 全球區域貿易協定數目成長趨勢
根據附圖所顯示的資料,在1980年代以前,世界各國成立區域貿易協定的風氣仍不普及,但自1990~1994年之間,以歐洲為首,區域貿易協定的數目開始明顯成長。從2000年開始,亞太地區與跨洲之間的區域貿易協定數目急起直追。目前全球合計已經達成超過180項的區域貿易協定,並且數目仍持續成長中。其中又以歐洲的區域自由貿易整合最成熟,亞太區域的自由貿易發展最快,如實反映當今世界自由貿易區板塊逐漸成型的樣貌。
另外,在此波區域自由貿易趨勢下,也呈現若干與過去經貿整合不同的特質。首先是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結盟日趨緊密,1990年代以前,經貿整合多在發展程度相近的國家間進行,例如:美國與加拿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歐洲各國之間的整合(歐盟)以及東協國家組成的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但2000年以後,自由貿易的整合中,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界線日益模糊。日本積極融入東協組織,而韓國分別與美國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等,即為明顯的例子。另外,歐盟近日也積極的實現所謂的東進政策,雖然與東協的自由貿易談判受阻,但已分別與馬來西亞及越南等國,展開程度不一的洽談與協商。而美國更是希望透過泛太平洋戰略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打破多個「東協加一」的框架,與環太平洋諸國建立更廣泛與緊密的亞太自由貿易夥伴關係。
其次,此波的區域自由貿易整合,已經超越傳統的商品貿易範疇,而漸次觸及各參與國的服務業領域,在諸多特許行業裡,例如:電信服務、醫療、影視傳播、文化創意產業的開放討論,又如國內創新體系如何與國際接軌的議題,如國內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程度、外資企業技術移轉法令的專門規範等。另外,隨著國際原油價格不斷上漲,各國對能源安全的戰略考量,也成為這波自由貿易整合中,意外登上檯面的焦點,例如:日本在與印尼及汶萊洽簽FTA的過程中,就納入了能源專章,以確保日本能源需求的穩定來源。而工廠環保標準的拿捏、勞工職業安全與就業福利的關注等,原本屬於各國傳統主權範疇內的項目,也在追求更廣泛自由貿易協定的趨勢中,有愈來愈彈性與開放的討論及調整空間。
因此,我國產業雖然長久以來擁有嫻熟的國際貿易體系運作經驗,與完整的國際合作模式,並透過靈活的貿易策略與優秀的產品製造能力,久享亞洲四小龍美譽。但在以上的區域整合集中化、跨國整合多元化、整合議題深層化的三大趨勢之下,台灣在這一波區域經貿整合風潮中,顯然需要與時俱進的思維與作法,並探索新的區域貿易合作模式與夥伴。對內達成產業升級與產業結構轉型之需求,對外順應區域經濟進一步整合下,同時兼顧新興市場崛起,及發展與先進國家更緊密技術與商業模式合作,甚至促成典範轉移之目標。
在此變局當中,台日兩國在這波區域經貿整合趨勢下的合作,就是一項可呼應前述期待的創新嘗試與契機。然而,在了解台日兩國能產生何種新機會與新願景之前,首先需要對這兩國在此波區域經貿自由化整合趨勢下,各自面臨的機會與挑戰,作一番整理與描述。
自由貿易協定、亞太整合、台日合作、區域經濟、雁行理論、中小企業、中國市場、產業升級、經貿協定、技術移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