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日、韓之FDI政策對我國之啟示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日、韓之FDI政策對我國之啟示

錢思敏  (2008/05/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5期》

中國對外資由「量」的增加轉為對「質」的重視

從時間軸來看,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全球的FDI呈現持續減少的現象,然而,中國在磁吸效應的帶動下反而不受影響,吸引了全球的資金流入。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委員會(UNCTAD)所公布之「2007年全球投資報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外人投資從2001年之468億美元,成長到2003年之535億美元,並且成為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2005年則創下歷史新高,達到724億美元,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年增率由成長轉為衰退,減少了6.82%,金額為694.68億美元,然而,這樣的投資額仍較2004年之606億美元高出許多(表1)。

中國能具有這樣的投資吸力,除了是因為改革開放之後,給予外資許多投資誘因,例如租稅、土地(如三免五減半)等,而亦在2002年加入WTO之後,對於限制外資投資的法規持續加以修改,更排除許多投資障礙,此外,廉價充裕的勞力、龐大的內需市場,也使得投資中國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從數據上來看,2002年、2003年的外國直接投資成長率分別為12.51%及1.44%,顯得相當的亮眼。在中國開放外資的政策實施下,2004年及2005年外國直接投資成長率達到13.32%及19.42%,投資過熱的情況下,使得中國開始採取一些改變吸引外國直接投入的政策。對於投資過熱的產業由鼓勵轉為允許,開啟了許多宏觀調控的措施,並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對於可能導致環境危害的產業不再給予鼓勵投資的優惠措施。投資的項目則引導至服務業,也相當注重投資品質的提升,從「引資」政策轉為「選資」政策,鼓勵高科技產業、研發中心、區域總部的進駐。

 

1 2002~2006年東亞主要國FDI投資額

 

中國的宏觀調控在1993年鄧小平南巡以後及1996年亞洲金融危機前曾經實施過,2004年再度在發現經濟過熱後開始實施。外資投資一些高耗能產業,不只對GDP貢獻度低,而且造成中國的煤、油、電嚴重短缺,在2003年全中國有21省區市不同程度出現拉閘限電,到2004上半年拉閘限電地區更是增加三個省市區。同時,非理性的房地產炒作,恐產生經濟泡沫化的風險。因此,在2004年開始採取的一連串宏觀調控措施,目的是要調整失衡的經濟體和抑制景氣過熱,首波針對鋼鐵、電解鋁、水泥、與房地產開發等過度投資的產業項目。

從2005年宏觀調控政策在對經濟整體過熱的疑慮未消除後,開始加大力道,新一波宏觀調控緊縮措施包括針對過熱行業如煤炭、水泥、鋁、鐵合金、焦炭、電石等六個過熱行業之加快結構調整,進行產業升級;針對貸款暴增則以調升貸款基準利率因應;針對房地產市場則提出相關稅賦、信貸、土地等措施。 

然而,這些措施對於抑制外資投資中國的效果為何?由數據上來看,2005年外國投資達到歷史高點,因此,2006年持續採取「雙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除了政策面,中國開始調整外國直接投資方向的引導外,人民幣持續升值,也開始減緩了外國直接投資的步伐,從-6.82%的外國投資減緩趨勢來看,抑制經濟過熱已略顯效果。

對中國投資的主要國家包括香港、英屬維京群島、日本及韓國等,扣除英屬維京群島,香港、日本及韓國均為中國鄰近的亞洲國家。其實英屬維京群島因其免稅的優勢,吸引不少台資資金以其名義轉進中國投資,進而有研究顯示,從金融帳之直接投資分析,中國引進外資對台灣引進外資的影響是負面的(劉祥熹、王麗惠,2006)。因此,接下來就從日本及韓國這兩個主要投資中國的國家,其外國人的直接投資來探討。

外人直接投資FDI政策經濟成長投資誘因外資流入經濟自由化投資環境產業升級國際競爭力經貿策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