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高階人力的產學無縫接軌:從丹麥成功經驗談起
王偉鴻 (2015/02/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2期》
我國近幾年景氣逐漸復甦,失業率趨於好轉,但大學以上學歷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高學歷求職者仍處於畢業即失業困境,高階人力就業市場沒跟上這波景氣腳步。近幾年我國博士失業率約為5%,國內每年博士畢業生約3,500人,但大學卻僅有800名需求量,顯示高階人力供需市場已出現嚴重失衡,預計未來十年國內將出現流浪博士多於流浪教師的警訊,這同時造成近幾年國內名校博士生報到就讀率大幅降低;但此時台灣產業結構正面臨轉型至創新發展階段的轉捩點,貼近實務的高階專業人才正是企業界所亟需。
上述兩個現象看似矛盾,但其實是我國高階人力資源體系惡性循環,所造成大學、企業和博士生的三輸局面。問題爭議是:流浪博士問題真的是博士培育供給過剩所造成的?還是產學脫鉤這個創新缺口出了問題?為解決流浪博士問題,政府在2014年甫推出一項新政策工具:碩博五年一貫計畫,透過大學和產業共同培育產業博士,來紓解流浪博士的問題持續惡化。
我國此時遭遇的嚴峻問題也正是歐洲各國曾經歷過的,歐洲博士供給的快速成長帶來高學歷高失業問題,歐洲各國透過產業博士計畫推動來獲得有效解決,尤以丹麥經驗最為成功。本文將借鏡丹麥產業博士計畫的成功經驗,嘗試對我國高階人力資源如何有效從大學無縫接軌到產業,提供轉圜、邁向正向循環的政策方向。
流浪博士該何去何從:從大學接軌到產業
我國大學以上學歷的失業率自從1999年的2.7%、2006年的4.4%一路攀升到2013年的5.3%,14年來我國高階人力的失業成長幅度竟高達96%(圖1)。
圖1 我國大學以上學歷失業率變化
就國內博士供給觀察,2006年前的年平均成長都在10~20%波動(圖2),從1995年848人、2006年的2,614人一路攀升到2013年4,241人,博士培育供給量的成長幅度各自高達208%(2006)和400%(2013)。
圖2 我國博士畢業人數與成長率變化
但流浪博士真的是大學的培育供給過剩?我國流浪博士的真正問題在於博士人力的就業投入部門過於集中,博士進入大學約80%占比遠高於先進國兩倍,其他先進國家進入大學占比只有30~45%。至於我國博士進入私人企業只有5.7%,進入政府部門約13%,這遠低於許多先進國家至少30%以上的企業占比,例如丹麥約37%,顯現我國博士就業市場機制出現嚴重失衡(圖3)。
圖3 各國博士人力就業的投入部門別
這肇因於雙重失靈:我國博士人力不僅是前端的博士培育機制出問題,同時後端的人力輸出機制也出問題,造成博士沒有出海口,出海口不順暢將反饋造成博士供給低成長,這將形成博士人力資源的惡性循環,形成大學產業與博士生的三輸現象。我國創新缺口並非僅在解決流浪博士的供需失調問題,更應是利用產業博士這載體來解決產學脫鉤。
產業博士、流浪博士、產學脫鉤、高階人力、博士就業、創新缺口、課程設計、政府補助、人才誘因、科技創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