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全球經濟不平衡下的中國經濟發展與前景
李建(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2007/12/10)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2期》
中國經濟自從2002年開始進入新一輪經濟上升時期已經第六年了。2002年至2006年中國的GDP成長率又分別為9.1%、10%、10.1%、10.2%和10.7%,今年前三季度繼續上升為11.5%,預計全年的成長速度也在11,5%左右。這是一個中國經濟歷程從未有過的高速穩定發展時期。與上世紀日本和其他“四小龍”處於黃金發展時期相比較,中國的這一輪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個基本特徵是,即使國內外各種衝擊不斷,仍能保持一種極其穩定和高速發展與成長的狀態。進入2007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在“全球經濟不平衡”背景條件下,連續幾年的大規模國際收支順差,使得外匯底存的規模高達14,350億美元之巨,中央銀行繼續實行以穩定通貨為主要目標的貨幣政策遇到了極大的困難。這種所謂“流動性過剩”現象表現在資產價格的暴漲,特別是由於食品價格上漲使得消費品價格從上半年就超過3%,在10月分CPI年率已經達到6.5%,前十個月平均上漲了4.5%,經濟有一種進入“過熱”狀態,即出現明顯的物價上漲的趨勢,中國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緊縮措施。
2007年中國經濟繼續處在穩定高速成長時期
從商業週期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發展與成長,可以認為中國經濟處在世界經濟歷史中也是史無前例的黃金時期。中國經濟在經歷了1992~1996年的“高成長、高通脹”和隨後的經濟緊縮政策,在1996~97年剛剛重新實現穩定以後,又經歷了東亞金融危機的衝擊以及美國2000~01年經濟衰退的影響,中國經濟成長速度下降到7~8%,並且出現通貨收縮的趨勢。但是進入2002年以後,中國由於受到世界經濟景氣的刺激,特別是加入WTO組織產生的巨大刺激遠遠超出原先即使是最樂觀的估計,加上美國布希政府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影響,使得中國從2003年到2007年出現了高成長和大量國際收支順差之“特殊的繁榮時期”,成為當前“全球經濟不平衡”,或者全球特別是東亞地區的所謂“儲蓄氾濫”現象中最大的受益者。
2007年前三季度中國的第一產業成長繼續保持了近年來的穩定狀態。工業成長速度即使在出口高速成長條件下大約為13.5%,但是比較2006年的速度13.0%並沒有太大的變化。2007年的積極因素在於第三產業的成長速度明顯提速,在經過國內有關社會保障政策進行調整以後,居民對前景的預期更加穩定與樂觀,加上資本市場的繁榮產生了巨大的財富效應,成為刺激國內消費特別是對住宅需求和其他較高級的服務業需求的新因素。因此,第三產業的成長速度達到了11%(參看附表)。如果我們考慮到中國的大量經濟活動特別是服務業實際上並沒有被加以統計,因此,第三產業成長速度越來越接近第二產業的成長速度。因此,2007年的勞動力市場狀況也較以前獲得較大改善。由於中國的國民經濟核算統計至今僅有年度的支出法GDP資料,因此我們對經濟成長動力的分析只能根據其他資料進行測算。附圖是1996~ 2007年期間中國資本形成、消費與貿易以及勞務出口順差對GDP名義成長的貢獻。我們對2007年的最終需求的測算依據是假設最終消費的名義成長率為17%,實際上這是大大低估的資料,因為前三季度的消費品實際上升了15.9%(注1)。我們假設今年的商品與勞務貿易順差為2,560億美元(前三季度的順差已近達到1,857億美元,估計10月分的順差為306億美元),並且假設資本形成的成長率為15,2%。
中國經濟、全球經濟不平衡、貿易順差、人民幣升值、宏觀調控、內需成長、資本帳戶政策、國際投資、世界經濟影響、通貨膨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