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活化台灣 全民共享——台灣經濟成長與就業問題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活化台灣 全民共享——台灣經濟成長與就業問題

孫明德  (2012/01/05)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期》

世界經濟復甦情形:失業型復甦

走過2008~2009年的金融海嘯摧殘之後,在歐美等先進國家政府皆祭出強力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來挽救經濟頹勢的情況下,2010年全球經濟景氣出現了明顯的反彈,各國GDP成長率都由負轉正(表1),經濟情況的疑慮似乎已經獲得控制。然而,在全球景氣逐漸轉向復甦的同時,背後卻也隱藏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這諸多的不確定因素雖不致於使得景氣再次反轉向下,但卻也使得這一波經濟向上的趨勢蒙上一層陰影。




1 2008~2010年歐美國家與台GDP成長率

 

在各種不確定的因素之中,其中一項重要的問題就是就業問題。觀察歐美國家失業率走勢不難發現,除了德國之外,歐美先進國家在金融海嘯發生的2008~2009年期間,失業率隨著景氣衰退而出現了明顯的上升,但在2010年全球經濟逐漸邁向復甦的同時,失業率並未隨著整體景氣向上而有明顯的改善(圖1)。



1  歐美國家失業率走勢

 

在經濟理論中,普遍認為失業率是屬於經濟的落後指標,主要是因為企業雖然會因應景氣的變化而有人員增聘或裁員的動作,但在時間上往往會有落差的情況出現,因此,當景氣開始復甦時,失業率仍可能會有一段時間的上揚,但在就業狀況出現改善的情況時,也就經常被視為是衰退結束的可靠信號。然而,自1990年代開始,這樣的理論說法似乎逐漸失去解釋與預測的能力,從美國的例子來看,前次2001年的衰退過程中,美國一共失去了160萬個工作機會,而且在衰退結束後的兩年之內,又繼續有75.5萬人失去工作,整體失業率到了2003年6月還創下6.3%的新高數字,一直到了2004年,就業市場才終於出現改善,該年有200萬個工作機會被創造出來。

在衰退結束經濟恢復成長,但失業率卻沒有明顯下降的現象,在文獻上被稱之為「失業型復甦」(jobless recovery)。對於復甦中的景氣來說,此種現象主要可能會帶來包括:增加短期失業者成為長期失業者的可能性、提升就業前景的不確定性、擴大就業機會的社會差距,以及增添政府政策施行的難度等不利的影響。如果經濟成長能夠帶動就業成長的話,那麼暫時失去工作的人或許就不需要太過恐慌,對政府來說施政目標也可以比較單純,因為只要全力增強復甦力道,就能夠兼顧就業成長。但問題在於,在失業型復甦的狀況下,經濟成長與就業之間缺少明顯的正向關聯,因此將對經濟活動與人民生活帶來許多深遠的影響,亦對政府施政形成特別的挑戰,並進一步對長期經濟成長趨勢造成壓力,也因此引發了相當多的討論。

類似的現象也慢慢出現在台灣,從台灣過去的失業率資料並搭配景氣循環期間來做觀察(圖2),在1980年代發生的兩次景氣循環期間裡(第五、第六循環),當經濟度過循環的谷底開始步入復甦之後,在就業人數的部分相較於景氣谷底的數值,大約在谷底後的第4~5個月左右,便開始出現明顯的改善。不過,到了1990年代之後的幾次的景氣循環期間之中,就業人數的改善狀況相對於景氣谷底時的表現,與1980年代相較就變得不是那樣的明顯,回復的速度顯然較1980年代慢了不少,這也意味著整個經濟體系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使就業人數恢復到衰退之前的水準。

失業型復甦歐肯法則結構性失業產業外移技職教育高學歷失業三角貿易產業結構調整人力資源配置服務業升級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