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產業智慧化跨域發展需求下的人才培育模式
劉欣儀 (2017/07/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7期》
產業智慧化的趨勢,預期將會轉變未來的工作模式,產業對人才需求與技能將因而改變,以符合智能化的工作流程。根據2017年「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 GTCI)調查,由於互聯網所產生新機會和智能產品的興起,到2025年進入職場工作的十個年輕人中,有1/6將進入今天不存在的職業。而根據Modis顧問公司的預測,美國高科技工作到2024年,對程式設計師、軟體工程師、分析師、網路軟體開發人員、數據科學家和健康IT專業人士的需求將急劇增加。總體而言,到2024年技術人員的需求將會上升12%,而其他行業預測增長率有6.5%,期間將有488,500個新技術職位產生。這些對人才需求的預測,正好反映了未來產業發展帶動全新職位與未來新型人才需求的激增。
另外,歐盟執委會則預測(2016),2020年資訊和通信技術(ICT)專業人員將達到短缺(附圖),且預測90%的就業崗位將需要一些擁有結合垂直專業的軟體與資料分析能力。歐盟的這項預測,指出跨領域人才是未來產業需求趨勢。
附圖 ICT職業空缺預測
而在數位、智慧化的趨勢下,機器設備已經開始超越自動化,逐漸朝智慧化生產與營運的方向發展,除了機器的操作、維運,更重要的是未來產業的人才必須要有能力與製造策略一同協作,以呼應業者支援量產或客製化的智慧化製造需求。根據GTCI中的報告預測(2017),由於機器人執行任務所占份額將從全球製造業約10%的平均水平,上升到2025年約25%,人力製造任務將變得更加複雜,掌握新技能以及編程和自動化人才將變得更加重要,擁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將取代低勞動力成本,作為製造業競爭力的基本要素,這表明了人才在先進製造業角色中需要新技能的提升與轉變,人才將在產品開發和製造過程的每個階段更加緊密合作,在這樣的趨勢下,垂直領域的知識、經驗與新技術結合,將會是未來人才必須養成的方向。
為了滿足新興趨勢下的人才需求、技能轉變及跨領域人力培養,最根本便需要透過學習來升級,以因應產業智慧化跨域發展的速度。不過,目前現階段人才培育大多是以傳統一對多課程形式的學習方法,而課程內容也大多維持舊有的授課模式,恐對於垂直專業結合新技術應用之人才需求培育的幫助有限。
人才培育是政府、企業、學校等相關單位共同的大計,每個崗位都必需有所任務,從不同的場域及鏈結做法,培育未來的人才以因應新型態產業發展的轉變。本文將借鏡其他國家,新近因應一些新興趨勢下人才培育的做法,以及企業與相關單位和學校的合作模式,進一步延伸分析未來人才能力的培育模式。
新加坡以新興技術方案帶動人才升級發展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到底是先有新興產業,還是先培養人才,其實是個無法定論的問題。新技術出現改變製程運作與新興產業誕生,而缺乏可執行的人才對產業與經濟的發展將無法與全球競爭。所以在發展新技術與產業的同時,就必須同時思考人才缺乏要如何整體的提升與轉型。
2015年9月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局(IDA)與新加坡環境管理協會(EMAS)和新加坡勞動力發展署(WDA)合作,為清潔行業的中小企業提供自動智能技術,推出機器人服務(Robot as a Service, Raas)試點(濱海灣金沙酒店清潔部門)解決方案,該方案提供了靈活性,使用車載攝影機和記錄圖像的傳感器,允許遠程監控以及清潔任務分析,且自主控制器可以改裝到現有的洗滌器。此種駕駛智能技術將允許重新設計工作流程,從而改善酒店的清潔景觀。而被任命的技術人員一次可以管理多台機器人機器,協助企業解決人力短缺問題,並將替代人力部署到其他工作職能。
新加坡人口少,且由於移民的限制,不願意進口非熟練勞工,如清潔工等低技能和低收入的工作,而如果此試點成功,許多非技術性的工作將會消失。
產業智慧化、數位轉型、跨領域人才、工業4.0、新技術應用、職業培訓、企業合作、學徒制、未來職場、人才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