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台灣會展業之發展條件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台灣會展業之發展條件

翁御棋  (2005/03/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3期》

我國早期產業發展高峰是發生在農業轉型至工業過程之中,工業化為我國帶來了長足之經濟成長,並得到「亞洲四小龍」美譽,躋身世界經濟大國行列。然而自然資源缺乏始終是我國工業發展的瓶頸,此外,工業化亦帶來嚴重環境與社會等外部性問題,我國產業結構顯然需要再進一步轉型。進21世紀後,知識經濟與全球化成為時代的主流,各國無不努力培養高素質人力,以發展知識密集之服務性高附加價值產業,即所謂「經濟服務化」,朝資訊型社會結構邁進(劉宏偉2004)。在全球化浪潮影響下,營造國家的特殊魅力並轉為經濟優勢,已是各國發展之關鍵課題,而在新興的經濟服務產業中,會議展覽業(以下簡稱為會展業)由於能帶動商業、服務業及旅遊業上下游產業整體發展,產生龐大乘數效應,兼有「無煙囪產業」的特質(葉泰民,2004a),因此格外受到矚目,各國無不極力將會展業視為區域經濟發展之重心。


會展產業明日之星

會議與展覽服務業在國外已是相當成熟的領域,在美、歐、日等已開發國家,各大城市每年舉辦之大型會議與展覽不計其數,相關人員的經濟活動更大幅提昇當地經濟。一般會展業可概略定義為整合相關資源以提供會議或展覽的計畫、組織、管理及行銷等相關服務(經濟部商業司2004)。範疇可從基本之商業交流、技術對話,提昇整體企業及國家形象。

以世界博覽會為例,世博會為規模最大的國際展覽之一,除了展覽本身外,每次均能帶動龐大的經濟活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2000年在德國漢諾威舉辦的世界博覽會153天展覽期間中,總計吸1,830萬人次之觀光人潮(見12005年將在日本愛知舉辦2005世界博覽會,更已預估觀光人數將1,500萬人,可望為當地帶來無數商機與產業發展效果。由於自然資源缺乏,產業結構的轉型成為必要的策略,推動會展業不僅提供大量商機,促進國際貿易交流,並可帶動關聯行業與區域經濟發展,對外交上相對弱勢的我國來說,更能實質提昇我國之國際地位與國際形象。

 

會展業之趨動力

欲發展成功的會議與展覽產業,首先須充實其驅動力蓬勃的人民活動力衍生之優勢產業能量。活絡之商業、科技、政治、文化、體育、藝術及學術等活動,構成國家經濟主體,因此,強化經濟活動為最基礎加速我國會議展覽業發展之關鍵工作,會議與展覽亦可做為專業資訊交流平台,提供更多商機與技術討論發展空間。

此外,除了厚植產業活力與深度外,產業國際化亦為會展業發展之重要因素。21世紀可說是全球化運動高峰之世紀,在全球化浪潮之中,會展業有極高之發展潛力,並可得到領先全球之研討訊息,因此對於資源缺乏的我國而言,會展業將是我國產業轉型及發展知識經濟產業最佳選擇。本文將就會展業發展條件,以及我國發展會產業之優勢與缺點,探究我國會展業未來發展契機。

台灣會展業產業群聚會展設施人才培養產業國際化經濟服務化會展資源整合區域發展交通改善國際競爭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