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平台策略打破傳統價值鏈,營造共生共榮的生態系統
邱昰芳 (2014/10/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0期》
藉由平台策略形成健全生態系統,有效提高創新成功率
近年來,各國政府無不積極鼓勵企業追求創新,以保障經濟成長、技術進步、增加就業機會,從產品、服務、科技到商業模式,創新的浪潮不斷地席捲至產業界,以求激盪出燦爛的火花,創造可觀的獲利與價值。即便許多企業經營者都將創新策略列為帶動公司成長的關鍵,但實際上能夠透過創新而創造價值的企業卻屈指可數。
過去解釋創新失敗的原因,多歸咎於企業未能有效掌握顧客的真正需求,或對於創新缺乏有效的執行與落實能力,以致於創新無法有效獲得顧客認同。一個成功的創新,除需符合顧客需求與執行力之外,關鍵在於能否形成一個健全的生態系統。知名創新大師Ron Adner於「創新拼圖下一步:把創意變現的成功心法」一書中提到「成功的創新不僅取決於執行自己承諾的能力,也取決於創新生態系統中其他的合作夥伴是否具備兌現承諾的能力」。Ron Adner認為創新過程中通常會面對三種風險:(1)執行風險:創新要在固定的時間之內,符合所需的規格;(2)合作創新風險:創新需要依賴其他創新的成功商業化,才能成功的程度;(3)採用鏈風險:消費者有機會評估整個價值主張之前,合作夥伴需要採用自身創新的程度。
傳統的經營策略、市場行銷與管理工具,都使企業清楚瞭解管理執行面對的風險,卻無法確保創新得以成功。在現今的市場環境下,卓越的「執行力」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成功的關鍵卻在於能否完美整合新的合作夥伴,讓獨立產品轉型成為整體解決方案,有效降低合作創新風險與採用鏈風險。而過去管理獨立創新的工具與系統,並無法有效解決在生態系統運作環境下所面臨的挑戰,因此企業必須重新調整經營思維,強化自身管理生態系統的各項能力。
商業生態系統概念的進化
「商業生態系統」(business ecosystem)一詞最早由Moore於1993年提出,意指參與成員涵蓋供應商、通路商、競爭者、消費者、具影響力之監督機構、媒體等,進而產生共生(Symbiosis)、平台、服務、工具或技術等行動。商業生態系統的出現將原本單純的共同工作轉變成系統合作,由產品競爭走向平台競爭,再由單一成長至協同進化,效益亦從產品效益轉變至網路效益,因而成為企業新策略思維。
在生態系統中,參與成員大致可分為兩大類:關鍵者(keystones)與利基者(niche players),多數的參與成員並不具主導地位,而成為所謂的利基者,少數具有主導地位的參與者則成為關鍵者。關鍵者在生態系統中建立平台,提供利基者所需的各項資源與服務,為其創造生存空間與發展機會,藉由有效配置利基者的利益,進而維持整體生態系統的平衡,達成多贏的局面。
商業生態系統通常涵蓋數個關聯產業,成員相互依存亦同時存在競爭、合作、競合等關係。在現今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競爭不再是在單一產業下所產生。Gossan & Kandiah (1998)的研究認為,由於企業、顧客、供應商及合作夥伴之間的角色,與資訊、產品、服務之間的界線日趨模糊,因此商業生態系統相對於傳統的供應鏈分析,提供一個更為有效的分析架構。商業生態系統若要順利形成、運作,必須存在某種機制,讓成員可以在平台上共同演化、獲取利益,才能讓生態系統得以健康發展,否則就會縮減或消失而危及相關成員的生存。
平台策略、商業生態系統、創新失敗風險、網路效應、開放式創新、利基者、關鍵者、價值鏈重組、輕資產模式、企業轉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