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產業用地發展之政策趨勢與變革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產業用地發展之政策趨勢與變革

鄭安廷、蔡沛庭  (2024/05/10)    《台經月刊第47卷第5期》

近年我國制度與組織調整等內部因素,以及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等國際情勢變化皆牽動台灣整體產業發展與用地規劃。此外,產業部門作為我國主要碳排放來源之一,如何透過產業用地規劃配合國際趨勢與國家政策方向,亦成為當今重要議題。本文以產業用地政策之演進、政府組織與管理模式的轉變及國際市場變遷等三面向為主軸,輔以發展型國家與跨部門治理理論,探討我國產業用地發展之政策趨勢與變革。

 

台灣長期以來以製造業出口為重要的發展動能,早期為達到快速工業化採取發展型國家策略,以經濟計畫為導向設置產業用地,並透過政策引導與市場干預取得良好的經濟成果。尤其自1980年代起,台灣的電子資訊產業在政府大力扶植下帶來高產值,於國際供應鏈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社會民主化轉型與環保意識興起等大環境因素影響下,產業用地的開發逐漸趨緩,總量維持約5.8萬公頃(注1),顯示過去以經濟計畫帶領土地的開發模式可能已不合時宜。因此,2016年《國土計畫法》公告後,產業用地之規劃開始進行策略與制度性的調整;又隨著2023年中央產業部門組織改造完成,當前產業用地政策不僅面臨空間制度的轉換,亦面臨跨部門政府之間的合作協調,以及組織內部系統的調整與建構。

除制度與組織調整等內部因素,近年國際情勢的變化亦牽動台灣的整體產業發展與用地規劃。2018年起的中美貿易戰與2019年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供應鏈的重新布局;隨著全球暖化日益加劇,2021年世界各國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宣示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產業部門作為我國主要碳排放來源之一,如何透過產業用地規劃配合國際趨勢與國家政策方向,已成為當今重要議題。

有鑑於國內制度、部門與國際情勢的變動皆對台灣產業用地政策造成不容忽視的影響,本文(注2)將以產業用地政策之演進、政府組織與管理模式的轉變,以及國際市場變遷等三面向為主軸,並輔以發展型國家與跨部門治理理論,探討我國產業用地發展之政策趨勢與變革。

 

我國的產業用地發展從過去由上而下、經濟優先的情境,轉變為須在國土計畫平台與各部門水平溝通,並賦權予地方政府更大程度的由在地利益關係人主導產業用地發展。

 

產業用地政策演進

台灣的產業用地政策自二戰結束起依循發展型國家策略,該類策略之特色在於國家強力介入市場,設置專責機構引導經濟發展;採取靈活的產業政策,以相關措施扶植策略產業,並以特區形式引導空間規劃(王世杰,2004)。此背景下,台灣的產業用地供給可分為「工業區開發系統」及「土地使用計畫系統」,前者起因於發展型國家策略需求,由中央政府主導開發,主要係依原《獎勵投資條例》、原《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及《產業創新條例》所編定之工業區。後者則包含都市計畫工業區及非都市計畫區丁種建築用地,以內政部及地方政府為主管機關,其中都市計畫工業區為土地使用計畫先行於產業發展的劃設模式;丁種建築用地則根據土地利用現況進行編定,兩者在開發管理上較為被動且缺乏計畫引導,故整體發展方向較為模糊。

產業用地政策趨勢國土計畫經濟發展國際市場變遷碳排放減量台商回流產業園區跨部門治理環保意識提升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