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如何讓法人機構能量挹注到產業發展需求——借鏡荷蘭Top Sectors
李永正、王偉鴻 (2016/07/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7期》
近幾年來,歐洲許多國家都開始反省如何發揮政府所支持研究機構的角色,例如:英國、荷蘭、瑞典及芬蘭等國都透過不同的模式進行政策做法的調整。其實台灣也不例外,新任的經濟部長就將台灣法人機構運作效能提升視為相當重要的工作,故本文的目的,在於萃取荷蘭Top Sectors模式中值得參酌的經驗。
從促進產業發展的角度看,研究機構可以從事相當前瞻的科技研發,也可以從事符合當前技術趨勢的技術開發,不過不論如何,既然是政府所支持的研究機構,其研發成果終究是希望能對產業發展有所幫助。也就是說,希望研究機構的研發能量能夠真正有效地挹注到產業發展的需求上。
國際競爭壓力驅動荷蘭政策體制轉型
進入本世紀以來,荷蘭在產業科技政策體制方面啟動一連串的轉型改革。2003年開始試行第一期荷蘭創新平台(Dutch Innovation Platform),2007年試行第二期。2010年正式設立九個以產業領域為主的Top Sectors / Top Teams。
試行創新平台與設立Top Sectors的政策理由是:荷蘭產業同時面臨研發創新投入與能耐不足,以及國際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需要政府協助。然而,以往與產業相關的研發議題設定,皆由政府與研究機構主導,以至於無法有效掌握產業實際需求。以往與產業相關的政策流程複雜繁瑣,無法即時因應趨勢變化。
Top Sectors是以公私部門夥伴關係(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共同成立基金的方式,由產業主導結合政府、研究機構、學界代表所組成的新組織。下設Top Teams為專責管理團隊,主要功能是匯聚產業在研發創新方面的需求、設定研發議題、徵求解題的專案、簡化行政負擔。同時參與教育、投資、外貿政策的諮詢。
Top Sectors政策將產業代表置於產業科技政策主導地位,是荷蘭政府一項大膽的創新嘗試。其成立的理由以及管理執行制度的設計,對於我國在了解產業需求以及為產業設定研發議題等工作上,有值得借鏡之處。
Top Sectors政策推動過程
Top Sectors政策本質上是需求導向的決策邏輯(demand-side driven),目的在於能引導有限的政府研發資源聚焦產業需求,協助產業強化研發創新能耐和增強出口競爭力。
推動Top Sectors,以2010年自由民主黨Mark Rutte勝選組閣為分界。2003~2010年間,Top Sectors處於試驗階段,正式名稱未定案。2003年荷蘭政府拋出一個改革風向球:設立創新平台,目的在於匯聚產業的想法,提供政府改革科技與創新政策體制意見。
Top Sectors、產業主導、科技政策、PPP模式、研發創新、產業競爭力、創新生態系、法人機構轉型、行政流程簡化、研發議題設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