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由全球食品永續趨勢看我國發展策略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由全球食品永續趨勢看我國發展策略

徐彥婷  (2023/04/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4期》

食品供應鏈占全球碳排放量約三成,在各國實踐淨零碳排放承諾之際,國際間碳排管制政策顯示碳有價化時代來臨。鑒於ESG已成為現今企業永續經營之重點方向,基此,本文以歐盟食品永續發展策略為例,簡介核心價值與方針,包含確保食品永續生產、創造永續性食品加工、批發、零售與餐飲業,以及減少食物損耗與浪費等;接續探討永續發展趨勢下,如何加速驅動我國食品產業轉型,希冀從中歸納萃取出台灣業者可行之參考方向。

 

近幾年在疫情肆虐之下,全球開始反思這波疫情的經驗與教訓。除此之外,許多研究與專家已預警「氣候變遷」將是疫情之後的下一頭灰犀牛(附注)。20204月麥肯錫(McKinsey)發布之報告指出,極端氣候下全球應盡速採取相關因應措施,否則2040年足以破壞半導體供應鏈之天災,潛在可能性將增加二至四倍。20205月中國天災頻繁,廣東、廣西、雲南等多個省市受暴雨、冰雹、淹水和乾旱、地震等自然災害影響,不僅農作物受損,更影響部分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直接經濟損失約人民幣145.8億元。同年,8月下旬雙颶風襲擊美國墨西哥灣,造成墨西哥灣82%石油產能及59%天然氣產能被迫關閉,致國際油價上漲,依賴原油的相關產業亦受影響,製造成本提高。

再者,全球人口總數在20221115日正式突破80億,2021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研究報告指出,氣候變遷下使植物生長期變快、變短,以致主要糧食作物產量減少,其中以玉米和小麥影響最為嚴重。屆時糧食危機將演變成更嚴重問題。2022年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報告更指出,過去50年天災等意外災害數量增加約五倍,平均每日造成2.02億美元之損失。2020KPMG發布之永續調查報告亦指出,自2017年以來愈來愈多企業意識到氣候變遷對於財務所產生的風險。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首次連續探討糧食議題,呼籲各國需盡速協調相關事宜,以達成減碳目標,並建立更明確的氣候融資方案。

根據Crippa, M., Solazzo, E., Guizzardi, D. (2021)資料顯示,全球碳排放量中食品供應鏈約占三成。202134日聯合國環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發表之糧食浪費指數報告,全球約將近一成之溫室氣體排放與剩食有關連。故歐洲國家,包含法國、義大利及西班牙為減緩食物浪費情形,並鼓勵商家、消費者投入惜食行動,陸續訂有相關規範。

隨著氣候變遷、國際原料、戰爭、疫情等變動下,2015年聯合國制定永續發展目標,投資圈也開始興起ESG浪潮,各國也陸續訂定ESG相關推動政策,如歐盟已承諾投入資金於永續發展項目中,美國總統拜登也宣布投注兩兆美元進行氣候變遷的調適工作,日本、韓國亦紛紛實踐淨零碳排放之承諾,加速國際間碳排管制政策,顯示碳有價化時代來臨,扭轉昔日企業只追求財務績效之思維。

食品永續綠色供應鏈碳排放食物浪費氣候變遷淨零轉型循環經濟食品安全歐盟政策消費者行為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