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觀點】產業轉型打破經濟困局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6/07/2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第39卷第7期)》
時間進入6月,2016年已經過了快一半,但經濟情勢仍不樂觀。5月中主計總處在公布第一季GDP數據的同時,又再度大幅下修經濟預測,預測2016年GPD成長率為1.06%,勉強「保1」,經濟前景雪上加霜,問題究竟出在哪?
剛上任的主計長朱澤民認為:「預測第三季起出口才能擺脫負成長……。」、「對外貿易部分,受到國內半導體製造廠商漸次回補庫存,有利於出口回升;但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成長減速,新興應用如穿戴裝置、車用電子、物聯網等挹注有限,中國傾力扶植供應鏈自主。」
主計總處的說法,讓我們對於經濟前景更加的憂心,2016年下半年經濟回溫主要受惠於「半導體製造廠商回補庫存」;但同時面對的挑戰更多,包括: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減速,以及新興應用成果有限。我們忍不住想問:「經濟動能只剩出口?」、「出口產業完全沒有打進新興供應鏈?」
的確,台灣的經濟在長期傾向出口導向之下,內需與出口的關連性日益提升。雖然從GDP的組成來看,出口和民間消費比重最高,是經濟成長的雙引擎。
然若仔細分析經濟運作的實際情況,出口的主導性遠高於消費。首先,進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支應出口需求,台灣社會對於進口品的需求不算大,進口中有許多是原物料、能源、中間財等商品,企業將這些進口品加工之後,再轉出口,賺取中間價差,並帶動周邊的相關產業受益。由出口與進口總合占GDP的比重來看,2000年超過100%,2011年甚至高達139%,影響遠大於民間消費支出。
其次,進出口產業影響台灣近半的勞動者收入。依主計總處公布的就業統計來看,2015年台灣就業總人口約1,124萬人,製造業302萬人占最大宗,若再加上與進出口相關的零售批發業(約185萬人)、運輸及倉儲業(約44萬人),總計531萬人,比重接近五成。因此只要外貿不景氣,有近一半的勞工收入受影響,民間消費不可能無動於衷。
更令人擔心的是,「出口差、消費更差」的負面循環已經成形。根據主計總處統計資料庫數據,2009年民間消費占GDP的比重為55.36%,2015年年底僅餘52.22%,短短六年下滑超過三個百分點,幾乎回到1991年的水準,一般來說先進國家都在六成左右。究其源,薪資停滯、人口老化及對未來經濟的悲觀等都是影響因素,再加上過去幾年無薪假、裁員的記憶猶新,一旦國際經濟情勢緊張,勞工往往先減少消費、增加儲蓄,進一步凍結消費成長,因而形成負面循環。
產業轉型、出口導向、內需疲弱、薪資成長、財富分配、共享經濟、電子商務、FTA談判、區域經濟整合、創新商業模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