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台灣爭取國際會議的機會與挑戰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台灣爭取國際會議的機會與挑戰

林彥行  (2008/01/11)    《台經月刊第31卷第1期》

MICE產業界說

M.I.C.E產業,其E代表展(Exhibition)MC代表一般會(Meeting)和大型會(Convention),後兩者皆屬於會議的範疇。普遍來說,會議與展覽在功能上有所不同,展覽通常以經貿交易、產品展示、塑造品牌等面向呈現,而會議則是偏向解決問題、協調溝通、教育訓練等功能(黃振家2007;徐言生2003)。然而,就會議主辦單位而言,舉辦會議往往希望可獲得幾種目的:增加知名度(形象、學術、技術、國家)、強化與會者交流與互動(個人、組織、國家)、知識傳承與技術分享等(柯樹人2007)。

除此之外,國際會議除了本身所具備的教育或溝通功能外,其舉辦往往也會帶動週邊產業的發展,如會議策劃、裝潢、物流、旅館、航空、餐飲、觀光等,就在此交互發展下,更可為國家帶來可觀之觀光效益收入,以國際會議協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 Conference Association, ICCA)統計在台灣參與會議總人數(如1)可知,每年平均皆2~3萬多人在台灣開會,若按照觀光局歷年「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報告」資料推估,以國外來台商務旅客平均每日支出新台6,348元,另以國外人士來台參加會議活動平均停留天數4.5日(1)計算,預計將產生觀光效益約新台14~21億元。據此,本文主要透過相關研究報告輔以職場上實際接觸的情況,介紹爭取會議的相關準備工作,同時也分析台灣在爭取國際會議的機會與挑戰。 
 

1  1997~2006在台參與會議總人數一覽表

 

正因為會議產業可牽動多元化之產業發展,亦可有效提升一國之國際形象、學術產業知名度與國際接軌等無形價值,是以當前各國均相當重視會議產業的發展,各國政府紛紛投入許多資源期,以民間單位能順利爭取到會議至當國舉辦,而已獲得主辦權之單位亦努力打造會議形象及氣氛,希冀讓與會者有良好的印象。因此,爭取及舉辦國際會議除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等有形價值外,無形中更提高國家形象。

 

爭取國際會議之概述

古代東方及中世紀歐洲國家即有會議的存在,然而此類會議大都屬於處理戰爭善後問題之會議。隨17世紀中葉結束歐30年戰爭之威斯特伐利亞大會,則開創了國家間透過大型會議處理重要國際問題之先例,一直19世紀初,國際會議風氣開始盛行,舉辦範圍及討論議題也隨之擴展,進而逐漸變成國際生活中的一種正常制度(戴治國2007)。

國際會議因經歷長期成熟發展,帶動舉辦和爭取會議流程之標準化,不同性質的國際組織皆有其舉辦及爭取方式,這些舉辦及爭取方式大都刊載在各國際組織之章程中。基本上國際會議的舉辦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輪流舉辦、區域性輪流/競標舉辦及全球競標舉辦。而若以國際會議舉辦頻率又可概括分為逐年舉(Annual)2年舉(Biennial)3年舉(triennial)4年舉(four years)等類型,在舉辦方式和頻率相互搭配下創造出現今多采多姿的國際會議環境(戴治國2007)。

爭取國際會議流程大致可分成爭取前、爭取中與爭取後三個部分,每個環節息息相關,缺一不可。此外,在爭取國際會議流程中,一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於爭取單位對國際組織的參與程度,經常性參與國際總會活動或擔任總會相關職務,有賴爭取單位長期耕耘。若缺少此塊努力,能給總會的印象自然也比不上其他積極參與活動的國家高,如此在爭取過程中自然減少成功的機會。

國際會議會展產業MICE市場台灣競爭力會議中心政府支持觀光經濟資訊產業醫療產業基礎建設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