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不同公私協力機制推動韌性農業之國內外案例初探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不同公私協力機制推動韌性農業之國內外案例初探

陳彥儒  (2023/11/10)    《台經月刊第46卷第11期》

氣候智慧型農業已是國際重要轉型趨勢,鑒於農業生產及氣候變遷兩者為密不可分的關係,IPCC於近年發布AR6評估報告,我國農業部亦啟動「建構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農業體系研究」,擬定農業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據此,本文分別從中國、澳洲、南非及國內之案例,並簡述公私協力機制與韌性農業結合,分別包含設施建置營運、服務體系建立、技術產品開發及知識平台建置等不同類型之案例,創造為彼此加值、共贏的局面。

 

農業為面對氣候第一線之產業,不論是氣候變遷或是疫病傳播帶來的環境改變,均會大幅影響農業生產穩定性,進而影響人類的糧食安全。近年來溫室效應影響漸劇,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的同時,造成各區域氣象改變,推動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Smart Agriculture, CSA)已是國際重要轉型趨勢,然而面對傳統農法守舊與轉型門檻,推動氣候智慧型農業實為困難。

結合公共和私人合作夥伴關係,可強化不同產業角色間資源整合能力,有助於私營部門投入商業風險更高的活動,例如轉型為氣候智慧型農業;透過不同類型的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機制,有助於推動氣候智慧型農業技術與做法。

 

FAO分析的公私協力顯示:(1)發展農業價值鏈;(2)農業研究合作、創新和技術轉讓;(3)建立、提升產業基礎設施;(4)以農民和小企業為主提供業務發展服務,韌性農業在目標上強調面臨氣候變遷影響的同時,亦保有穩定的農業生產力。

 

發展韌性農業之重要性

農業生產及氣候變遷兩者為密不可分的關係,如古籍曾記載糧食安全降低造成饑荒與瘟疫,如中國明朝末年小冰期,寒冷氣候造成降雨區域南移,河南地區出現長年旱災稻穀歉收,顯具氣候影響農業生產甚劇。且已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工業革命後的溫室氣體排放導致聖嬰與反聖嬰現象,近年來更因全球平均溫度升高加劇氣候變遷,引發各國重視減緩與調適策略。

世界氣象組織及聯合國環境計畫於1988年共同設立了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其目的為發表與執行「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有關的專題報告,根據2021IPCC發布之最新一期評估AR6報告指出,至2040年全球平均溫度將較工業革命前上升1.5℃;而我國「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中也參照AR6報告,推估於2040年全台平均氣溫上升約0.5℃,且各地高溫超過36℃的日數增加,台灣夏季增長為155~210天,冬季可能縮短為0~50天(姚銘輝,2022)。

2020年我國農業部啟動「建構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農業體系研究」計畫,以設定氣溫0.5℃、農業可用水資源短缺10%、災害天候增加等三大氣象情境,來擬定農業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

氣候智慧型農業公私協力韌性農業氣候變遷農業技術轉移農業價值鏈產業基礎設施農民服務風險分擔糧食安全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