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企業創新失靈的關鍵因素與對策
游凱文 (2013/04/08) 《台經月刊第36卷第4期》
創新的重要性
「創新」一詞,自經濟學大師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於1943年提出後,對現代經濟學產生極大影響。熊彼得認為經濟環境的「繁榮」、「衰退」、「蕭條」以及「復甦」等景氣循環是由於企業家從事「創新」的緣故所造成。企業家利用資源改變生產的程序、方法,以及把原來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等創新思想,改變其產業功能,以滿足市場的需要,從而創造利潤的過程,是經濟成長的動力。例如:在現有的產品製程中研發出改善的方法、縮短製程、降低成本、增進品質,這種高品質、低價位的新產品,以其物美價廉的差異性,在市場上暢銷是必然的,這就是創新的效益。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也將「創新」因素納入在評估各國競爭力時所使用的三大次指標之一,包含基本需求(basic requirements)、效率提升(efficiency enhancers)和創新與成熟因素(innovation and sophistication factors),也就將各國經濟發展程度區分為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及創新驅動三個階段(表1)。目前台灣的經濟發展階段剛好位於效率驅動,轉型為創新驅動的轉換期。
表1 WEF 競爭力驅動因素
然而過去台灣經濟產業發展的主軸,即是利用追求效率提升的研發創新方式,以達到降低成本「Cost Down」的目的。但隨著我國產業科技逐漸厚實,這種藉由製程研發、量產等降低成本行為以賺取利潤的方式,已到達發展的瓶頸。若欲追求永續經營及競爭力的提升,我國企業應另尋其他經濟成長模式,跳脫以往Cost Down的產業競爭模式,轉變為以其他非技術性創新驅動的發展為主軸方向,重視企業內部管理面,以及內外資源整合的方式來強化產業競爭力,以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
本文將從研發投入水準的角度切入,觀察我國與主要國家間再研發投入的差距。接著再參考由歐盟與OECD合作,首創發起的「產業創新調查」(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 CIS),以及國科會2007~2009年委託政治大學吳思華教授團隊所進行的「台灣地區第二次產業創新活動調查研究」(Taiwa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rvey 2, TIS 2)結果,分析我國企業創新失靈的主要因素。
我國研發投入水準
首先在研發投入水準部分(表2),以2006~2010年為主要觀察期間,在政府R&D支出占GDP比例部分(government expenditure on R&D, GovERD),台灣平均高達0.48%,為六個主要國家中最高,其次為韓國0.41%,最低則為日本0.29%。說明我國政府在推動研發創新的政策上不遺餘力。反觀在占國家整體研發支出比重最高的企業部門方面(business enterprise expenditure on R&D, BERD),平均最高為芬蘭的2.65%,而六個國家中台灣僅高於德國,平均為1.91%,由此即可先觀察出我國企業在研發創新支出上的水準,較其他主要國家保守。
企業創新、研發投入、技術創新、行銷創新、組織創新、產學合作、創新模式、附加價值、企業競爭力、產業升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