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國際基因編輯衍生食品管理機制跨國比較
余祁暐.林彥宏 (2021/02/05) 《台經月刊第44卷第2期》
在新興生物技術迅速發展下,許多突破性的創新研發成果亦陸續孕育而出,其中基因編輯技術能快速且精準的在生物體內基因組中,改變特定基因序列或在特定位置插入任何基因,可避免因導入外源基因所帶來的健康及環境風險,因此受到世界各國矚目。
國際間已有商業化之基因編輯產品上市,不僅讓各國主管機關在管理上面臨挑戰,現有的基因改造生物管理法規,應如何因應技術進展進行滾動式調整,同為各國主管機關不容忽視之重要課題。本文將針對國際組織、美國、歐盟、紐西蘭、澳洲、阿根廷、中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基因編輯相關技術產品發展情況及其相關食品管理動態,包含各國管理機制最新情況、未來之發展趨勢,與國際比較結果進行介紹。
國際組織基因編輯食品政策
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為種苗產業的發展驅動力,為經濟、社會、環境帶來諸多效益,以基因編輯技術來說,其精準誘發生物本身特定功能基因發生改變,技術及原理與傳統誘變育種相同,再加上操作容易、成本低廉、非屬基因改造(最終產品無外源基因),國際上已有許多研究單位與中小型企業爭相投入此領域,未來將有許多應用此技術衍生的食品上市及進口。
2015年國際種子聯盟(International Seed Federation, ISF)發布聯合聲明(Plant Breeding Innovation Statement & Principles),其聲明包括若無法區分新興育種、傳統育種力法所產生之植物品種,則不應進行差別化的管理;政府應以科學為基礎制定明確的法規,不明確與不適當的管理規範,將會阻礙創新育種的發展。
而在2018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中,也針對基因編輯管理進行應用與監管模式討論,並於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發布「國際精準生物技術農業應用聲明」(International Statement on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s of Precision Biotechnology),希望能夠透過農業新興技術於各經濟體間的法規調和與合作,進而促進產業發展。目前已有14個政府或區域簽署支持此聲明,包含阿根廷、澳洲、巴西、加拿大、哥倫比亞、多明尼加共和國、瓜地馬拉、宏都拉斯、約旦、巴拉圭、美國、烏拉圭、越南和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祕書處。
在基因編輯衍生食品整體管理原則方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認可的「實質等同」(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則,認為只要符合一般安全性之要求,被認定與傳統技術所生之產品並無不同,僅需遵守既有規範內容即可。
基因編輯、食品管理、國際比較、基改定義、SECURE法案、實質等同原則、早期諮詢制度、基因編輯食品、監管機制、精準育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