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日本農業政策全盤革新——內需導向、所得補助,確保農業生命力
李秉璋 (2010/03/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3期》
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日本隨著工、商、服務業的高度發展,國內糧食自給率由戰前的70%左右降至現今的41%,在已開發國家中敬陪末座(圖1);由於人口高齡化、城鄉差距擴大、產業型態變遷等因素,如今日本農村普遍面臨後繼經營者不足與農地荒廢等問題。
圖1 各國糧食自給率
作為能源、資源高度仰賴輸入的島國,考量糧食安全與社會穩定之下,日本政界各主要黨派普遍同意應保護本國農業的立場(注1),其因乃農業為國民生存仰賴之基礎,與其它產業具有本質上的差異,若僅以名目貨幣價值衡量農業的重要性,恐有導引出偏誤結論的疑慮。由於日本「糧食、農業及農村基本法」中明訂「中央政府應經由提供糧食、農業及農村相關資訊等方式,將基本理念公布,以期能獲得國民的充分理解與支持」,故近年來日本政府一貫主張「農業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論述,例舉農業在國土保育、涵養水源、自然環境保育、地理景觀、文化傳承、鄉村休憩、活化社區、糧食安全等八大層面的角色與功能,引以作為農業政策的基調,同時也反映在日本政府面對國際農產品交易談判的態度。
對國民充分負責的農業主管機關
為了讓國民充分瞭解農業的重要性,2003年日本農林水產省(即日本農業主管機關)提出經濟分析模型,將農業多功能性之外部價值加以內部化,透過貨幣單位加以轉換呈現,並據以用於WTO農業諮商談判(MAFF Fact Sheet 2003)。計算結果顯示日本農業在防洪、休憩、流域穩定、水土保持、防治土壤侵蝕方面等功能,共具有8.2兆日圓的價值(圖2);其後農林水產省進一步在2007年公布農產品貿易完全自由化的預期情境與相關損失,推估農產品自由化後果為GDP減少約9兆日圓、造成375萬人失業、糧食自給率降至12%(表1),且導致農業地區經濟崩潰與貧富差距失控;學術研究亦指出,農地一旦荒廢,所喪失的國土保育等環境機能將難以回復。有鑑於此,農林水產省表示此般後果為全民所無法接受,除應維持農產品貿易的邊境措施(Border Measures,含關稅、進口配額等),同時也開始研擬對農民進行所得直接補貼的措施。
圖2 日本農業外部性價值
表1 農林水產省評估農產品自由化後預期情境
縱觀農林水產省近年來致力追求的政策目標,可以由產業、環境、健康、文化四大層面加以歸納如下:
1.文化上積極倡導和風傳統飲食、「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價值觀,促進日本農產品消費習慣,同時強調和風飲食的保健特色。
2.擴大導入農產品生產履歷(traceability)及原產地標示政策,既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且形成高品質農產品之市場區隔,達成附加價值的提升。
戶別所得補償、農業多功能性、糧食自給率、農業政策改革、社會共生、鳩山政權、耕地保護、食農連結、農產品標示、內需主導經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