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與日本及韓國城市合作動向
莊朝榮 (2013/09/06) 《台經月刊第36卷第9期》
區域整合趨勢促進城市合作
東亞地區不論在人口規模、經濟總量,以及貿易總額上分別占世界的兩成上下,若建立自由貿易合作機制,將可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分庭抗禮。東亞地區的資本、知識,以及人力資源大部分集中在中日韓三國。根據「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2013年度報告」,2011年中日韓三國貿易額已經接近7,000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近四倍。2013年3月,中日韓自由貿易區首輪談判已在韓國首爾召開。根據中日韓三方約定,還將在中國和日本舉行兩輪談判。此前三國已經為此建立了17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和50多個交流對話機制。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將進一步推動區域內的貿易投資和工業重組。這是一個有15億人口的龐大市場,不管是作為一個消費市場,還是作為一個經濟體,三國進一步加強合作,將改變整個東亞的經濟藍圖。
自由貿易區的迅速發展,是多邊貿易體制進程受阻的必然結果。金融危機以來,世貿組織杜哈回合談判進展緩慢甚至陷入僵局,使得區域、次區域合作和自由貿易區談判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迅速發展。環黃海經濟圈現約有三億人口,目前占全球人口、GDP,以及貿易額的比例分別為4.5%、4.2%及5.3%,無論是人口、GDP或是貿易額,其規模都超過東協地區。在這個區域,鋼鐵、半導體、汽車等產業的群聚效應顯著,正發展成為全球的製造基地。特別是零組件的進出口和組裝的優勢,也吸引歐美跨國公司加入合作的供應鏈。
青島市長夏耕指出,環黃海經濟圈的建設,以相關城市、地區的合作為重點,在新的產業政策、企業扶持政策及擴大就業等方面展開合作,聯合實施具體區域政策的時機已經成熟。目前全球化時代的發展動力來源於地區、城市之間的競爭和積極的合作。目前,中日韓三國城市在加強城市間政府、企業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分享方面已有所成效。十多年的發展證明,東亞城市不僅創造了開放、互利的合作局面,促進了各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對增進中國東部沿海城市與日本、韓國城市的相互瞭解和友誼,營造和諧繁榮的地區環境,推動東亞地區經濟整合進程也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2004年成立東亞經濟交流推進機構
基於地緣關係,為共同促進環黃海地區的發展,1991年日本國際東亞研究中心提出「環黃海經濟圈」的構想後,在日本北九洲市政府倡議下,由中日韓六個城市組成「東亞(環黃海)城市會議」,以加強各城市之間的合作交流,並建立穩固相互信賴的關係,推動「環黃海經濟圈」的形成。隨後不久,天津等城市相繼加入,會員城市由當初的六個增加到十個。十城市包括:中國天津、大連、青島、煙台,日本北九洲、福岡、下關,韓國的仁川、釜山、蔚山。東亞城市會議組織自1991年成立以來,環黃海主要城市就面臨的共同課題展開交流,分享知識和經驗,努力推動環黃海地區的發展。為加強中日韓政府和經濟界的合作,提高東亞城市會議的功能,會員城市一致認為有必要在充分研究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東亞各國的特點及國家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各城市間今後的合作方向。於是,在2004年11月,十個城市成立東亞經濟交流推進機構,並在北九洲市召開首屆會議,共同探討加強環黃海區域城市之間的合作,推進東亞經濟圈的形成。會議通過並簽署「東亞經濟交流推進機構共同宣言」。
環黃海經濟圈、自由貿易區、區域合作、城市發展、產業群聚、投資貿易、東亞經濟、青島示範區、跨國企業、經貿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