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歐盟新世代領導人引領歐盟新的方向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歐盟新世代領導人引領歐盟新的方向

葉基仁  (2020/01/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期》

   時序更迭,邁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歐盟重要機構首長也2019年大幅更換。觀察歐盟權力架構圖,歐盟最高權力機構「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主要政策執行機構「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中國跟香港稱歐盟委員會),歐盟主要民意機構「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加上任期八年的歐洲央(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總裁,正2019年屆滿,歐盟最重要機構都2019年面臨改選、更換首長(1)。

 

1  歐盟的權力架構 

 

從時序上來看20195月歐洲議會全面改選,歐洲議會議7月由當選議員推選義大利籍的大衛薩索(David Sassoli)接任111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IMF)總裁由法國籍的拉加(Christine Lagarde)接替義大利籍的德拉(Mario Draghi),成為歐洲中央銀(ECB)總裁;121歐盟理事會主席由比利時總理(或稱首相)夏爾米歇(Charles Michel)接替波蘭籍唐納德圖斯(Donald Tusk),同一天,歐盟執委會主席的位子,將由德國籍的烏爾蘇拉馮德萊(Ursula von der Leyen),接替盧森堡出身的-克洛德(Jean-Claude Juncker)。
 

歐洲議會選舉歐洲人民對理想中的未來做出了選擇

歐洲議會角色,主要是議程辯論和議題表決,多數情況下須與歐洲部長理事會達成共識才能夠讓立法生效。其他如司法合作、稅制協調、修訂歐盟條約等政策領域,並不是由歐洲議會審議,而是經由會員國政府間磋商決定。因此,歐洲議會主席個人的影響力或許不如歐洲理事會主席,不過,歐洲議會對於下一任歐盟執委會主席人選有實質審議權,對於執委會的執行委員名單,享有否決權;執委會提出的施政計畫、財政預算,歐洲議會也有審議及否決權;在必要情況下,甚至有權解散歐盟執委會。因而這次的選舉對歐盟未來的運作,仍具有重大的意義。

五年一次的歐洲議會選舉2019523~26日期間在各會員國內進行,為歐洲各國公民用選票實現「直接」民主的方式。經歷了英國脫歐事件,歐盟區域內民粹主張和疑歐派聲勢有上漲的跡象,選前民調顯示疑歐派可能獲得超20%的席次,各會員國投票氣氛緊張。幸好選舉結果疑歐派的席次僅有些許成長,民族和自由歐洲ENF;反移民;法國國民陣線+義大利聯盟黨)73席(選前37席);歐洲保守與改革主義ECR;反對歐盟聯邦主義,包含英、波、捷、典保守黨)60席(選前73席);自由和直接民主EFDD;英Brexit黨+義大利五星運動)44席(選前42席)。總計疑歐派75114.25%(選前預估可22%),對下一屆歐盟的運作影響應屬有限,不過,歐盟分裂的危機並未消除(2)。

歐盟新世代領導人歐洲理事會歐盟執委會綠色新政數位經濟英國脫歐貿易戰氣候變遷台歐關係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