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能源個論3 新冠病毒大流行對全球及我國離岸風電布局之影響與挑戰
吳彥儒 (2020/06/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6期》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於2019年12月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首次被發現後,短短兩至三個月已在全球蔓延引發大流行,世界各國基於防疫考量,在2020年年初紛紛頒布不同程度的活動限制規定,例如:城市封鎖、旅行限制、社交隔離、關閉所有非必須的工商活動等,以防止病毒快速傳播。
在如此重大的生活模式轉變下,已然對全球百工百業產生莫大影響,同時全球化的經貿生產模式也陸續受到各國重新檢視,當然各國離岸風電發展在這次的危機當中也面臨嚴峻風險。考量我國發展離岸風電正處於起步階段,且發展成果將關乎能源轉型政策是否成功,故更應保持警覺,審慎應對各種內外環境變化之影響,除了迎接既有推動目標之挑戰外,也應思考台灣如何在這次危機中,利用本身防疫優勢,將阻力轉化為推進我國離岸風電發展的新契機。
新冠病毒已對離岸風電帶來新的風險
根據2019年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發布之報告,近年全球離岸風電發展迅速,2018年全球投資額已成長至200億美元左右,並且在歐洲與中國等領先市場中建構出發達的供應鏈體系,產業活動涵蓋風場調查開發、風場建設、風場營運維護以及風場除役等。
由於離岸風電的全球供應鏈多集中在歐洲與中國,且目前這兩個區域均是深受新冠病毒肆虐的重災區,已有許多工廠暫時關閉,在短期內新冠病毒治療藥物與疫苗仍待開發的情況下,對離岸風電設備製造供應帶來許多不確定性,並可能接連引發設備成本提高、融資受阻或延遲違約等一連串新增風險(附圖)。
附圖 離岸風電供應鏈受阻引發新風險
因此,本文以下將分別從國內外供給與需求環境,逐一深入檢視疫情發展對離岸風電產業之影響,探討我國如何在國外疫情紛亂之際,營造台灣離岸風電發展的大好形勢,促進我國建立離岸風電在地化供應鏈。
疫情發展對離岸風電產業之影響
(一)改變國內外供給面環境
歐洲向來是全球離岸風電設備的生產製造中心,且全球市占率最高、技術最先進的風機製造商、水下基礎廠商與海事工程船隊均來自於歐洲。若以風機製造的供應鏈來看,2019年歐洲市占最高的前三名公司依序為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62%)、MHI Vestas Offshore Wind (28%)與GE Renewable Energy (7%),在風機關鍵零組件的供應上,目前生產據點依序集中於西班牙、丹麥、德國、英國與義大利,可以看出與此次新冠病毒的疫情重災區有高度重疊,而部分生產據點也傳出員工確診或暫時性停工的狀況,這對於我國尚有許多零組件仰賴歐洲進口的情況下,是否影響國內各風場的完工時程,仍有待未來持續觀察。
反觀我國疫情控制良好,離岸風電在地化政策均能按照計畫順利進行,且風機塔架、陸上電力設備及水下基礎在國內已有生產量能,除確保國內開發案供貨順暢外,也將強化國內外廠商合作打造台灣離岸風電產業聚落的信心。
離岸風電、新冠疫情、供應鏈中斷、防疫成功、能源轉型、在地化生產、海事工程、風機製造、國際合作、亞洲風電中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