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亞洲LNG市場價格趨勢及面臨挑戰
劉淑華 (2020/06/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6期》
天然氣產量大增供需失衡
隨著美國頁岩油氣大量開採,美國天然氣總供應量從2018年850億立方公尺增加到2019年935億立方公尺,成長10%。全球天然氣生產量大幅增加,全球液化天然氣(LNG)交易量隨著產量提升而大幅增加,2019年全球液化天然氣交易量約354.7百萬噸,相較於2018年增加40.9百萬噸,成長幅度達13%,幅度為近十年來的高點。
依據IGU (2020)指出,2019年亞太地區液化天然氣進口量為246.2百萬噸,相較於2018年236.6百萬噸,成長幅度僅3%;2019年亞太地區液化天然氣主要進口國分別為日本、中國、韓國、印度與台灣,各國進口量僅微幅成長,進口量分別為76.9百萬噸、61.7百萬噸、40.1百萬噸、24百萬噸與16.7百萬噸(圖1)。
圖1 亞太地區各國進口量
全球第二大進口國日本於2014年進口需求量達88百萬噸,但隨著近年日本經濟成長放緩、重啟核能發電廠與暖冬現象,導致日本境內需求下降,於2018年全年進口需求量已跌至83百萬噸,至於2019年進口量僅剩約77百萬噸,相對於上年度下跌約6.5%(圖2)。亞洲主要液化天然氣進口國於2019年除中國,仍維持大幅成長的需求量外,韓國與台灣的進口需求量,相較於上年皆呈現下修的情況。
圖2 亞洲國家主要LNG進口量
亞洲為全球液化天然氣主要進口地區,由歷年亞洲主要國家LNG進口量成長趨勢(圖3),可看出近年來亞洲各國對於液化天然氣進口需求成長已逐漸趨緩,2019年日本、韓國與台灣進口量更呈現負成長的情況,中國對於液化天然氣進口量雖然仍維持正成長,惟成長幅度已由2017年成長率達60%大幅下跌至2019年成長幅度僅6%,顯示亞洲各國對於天然氣需求成長已減緩。隨著近年傳統氣井與頁岩氣大量開採,但亞洲對於天然氣需求減緩的情況下,導致天然氣整體供需呈現失衡狀態,在嚴重的供過於求的情況,天然氣已由賣方市場逐步轉向買方市場,現貨價格更是受到嚴重的衝擊。
圖3 亞洲主要國家LNG進口量成長趨勢
亞洲LNG市場價格趨勢
隨著全球天然氣產量提升,但主要液化天然氣進口區域亞洲市場的需求成長減緩,整體天然氣供過於求的情況日趨嚴重,國際天然氣價格在2019年達到創紀錄的低價,具有國際天然氣價格參考指標的Henry Hub全年平均價格下跌至2.57美元/MMBtu,相較於2018年全年平均價格3.16美元/MMBtu,價格跌幅達18.67%。
亞洲主要LNG進口價格亦呈現下跌趨勢,日本自福島核災發生後,陸續關閉核能發電廠改由潔淨能源天然氣發電,導致液化天然氣至2014年進口價格暴漲,日本進口液化天然氣價格最高約16.8美元/MMBtu。自2014年4月日本擬定第四次能源基本計畫時,核能發電再次被定位為日本重要基礎電源,天然氣發電需求下降,隨著需求量減緩進口價格亦呈現大幅下跌趨勢。自2018年日本再生能源普及、核電廠重啟運轉減少天然氣發電比率,日本液化天然氣進口價格於2018年年底下跌為11.33美元/MMBtu,於2019年年底其進口價格更下修至9.24美元/MMBtu,跌幅超過18%。亞洲其他各國2019年液化天然氣進口價格受到整體供應量大增、需求減緩,導致全球天然氣產量過剩的效應,各國進口價格皆呈現下跌趨勢,中國於2018年12月進口價格為10.91美元/MMBtu,於2019年12月進口價格下跌至8.49美元/MMBtu,跌幅高達22%;韓國與台灣於2018年12月進口價格分為10.1美元/MMBtu、9.75美元/MMBtu,於2019年12月進口價格分別下跌至8.75美元/MMBtu與7.81美元/MMBtu,跌幅分別為13%與20%(圖4)。
亞洲LNG、液化天然氣、價格趨勢、供需失衡、現貨交易、買方市場、天然氣指數、訂價權、油氣連動、能源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