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薩繆森論經濟穩定的謀求
施建生 (2012/05/07) 《台經月刊第35卷第5期》
一、引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這段期間,世界經濟進步的成績非常亮麗。原來富有的國家,每人平均所得與就業人數都增加很多,國際貿易的數量也同步擴展,而一些貧窮的國家,如中國與印度,亦都積極從事經濟發展,將兩類國家之間的差距減少。因此,許多人認為這是一種罕見的經濟適度增長的景況,其中經濟景氣循環的波動已不再發生,感到非常欣慰。有的「新」的經濟學家甚至根本將總體經濟學中所論述的這一部分刪除了。
但是,到了2007年開始爆發金融海嘯以來,情勢日益惡化,這種美滿的狂想就被摧毀了。經濟衰退與經濟蕭條這些已被擱置在歷史中的字眼又再度出現,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素描。因此,目前最急需的是提出對策,以防止情勢惡化。
社會中生產數量與物品價格的變化是受總合需要與總合供給的相互變動而決定的。但是,要穩定經濟循環之變動的政策基本上是取決於這些政策在總合需要方面所發生的影響。換言之,政府用來制止經濟衰退或緩和通貨膨脹,基本上是使用它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影響總合需要的成長。這裡就產生兩個關係重大的問題:第一、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應如何分工,才能產生穩定經濟之最大的效果?第二、政策的決定是否應依照固定的規則,還是可由決策者自己權衡利弊得失而決定之?現可對之分別略加論述。(P. A. Samuelson, Economist, 19th ed., 2009, pp.643~646)
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相互影響
對於像美國或者歐洲這樣大型的經濟論,要想有一種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之最好的結合則須取決於兩個因素:一為需要管理(demand management)的適切性;二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配合的妥當性。現分別說明如下:
(一)需要管理的適切性
在經濟循環的管理上,首先要考慮的是整個經濟的全盤狀況與總合需要之調整的適切性。當經濟是在停滯狀態時,財政與貨幣政策可用來激勵與促進經濟復甦。當有通貨膨脹之威脅時,貨幣與財政政策可用來緩和經濟進展,消減通貨膨脹的情勢。這些是需要管理可以積極使用貨幣與財政政策來影響總合需要的例證。
例如:假若經濟是正進入嚴重的衰退狀態,產量少於它的潛在數量,這時政府能做些什麼使疲困中的經濟復甦?它能增加貨幣數量或者擴大政府支出,或者雙管齊下,以增加總合需要。一旦經濟對這些措施有所反應時,產量成長與就業數量就會增加,失業則會下降。反之,當經濟處於通貨膨脹狀態時,政府就可採取相反方法以抑制之。
現在讓我們看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之相對的優點與缺點。
1.財政政策的有效性
在凱恩斯革命的早期,總體經濟學家都著重財政政策,認為這是達成需要管理的最有效的方法。後來這種政策的缺點也逐漸暴露。一是在經濟情況發生變化與對策之採取之間要經歷相當時間,不能立即有所反應。這是所謂「政策的落差」(policy lag)。例如:以美國論,要由處理此項事務的國民經濟研究院(National Bureau for Economic Research)—一個在美國通常擔任此種判斷任務的民間組織—認為經濟循環的轉捩點確實已到達,通常就要經一年之久。自這一轉捩點確定後,總統就須研究採取何種政策,這已須經歷相當時間,等到政策決定後又須經過國會的同意,又須相當時間,最後付諸實施,要等待其發生實際效果,又須一段時間。由此可見,這種政策所發生的時間落差是非常嚴重的,這就注定其不易掌握時間、發生效力。
總體經濟、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通貨膨脹、經濟衰退、政策落差、流動性陷阱、通膨目標區、經濟循環、需求管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