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投機者會安定市場的混合謬誤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5/04/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4期》
經濟學在分析總體現象時,常有把個體行為或現象簡單擴大成整體行為或現象的加總之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也會有把整體的結果誤當成每個人都得到一樣結果的分割之謬誤(Fallacy of Decomposition;見陳博志,2015)。另外,在總體分析時也常會把其實不相同的一群人簡化成相同的一組人,而把其中某一類人的特質,或者群體只包含這一種人時的特質,當成這群人整體的特質。這樣做當然也會造成一些推論上的錯誤,可稱為混合的謬誤(Fallacy of Mixture)。本文擬以Milton Friedman有關投機者會使外匯市場更安定的主張為例,來說明這種謬誤。
投機者和投機行為常引人反感,其原因之一就是一般的觀察常認為投機行為會擴大市場的不安定。但Friedman在鼓吹浮動匯率制制度時(M. Friedman, 1953)提出了一個看似很有力的反論。他說主張投機通常會擴大不安定的人很少想到,這主張大致等同說投機者會虧錢,因為投機者通常只有平均而言在低價時賣而高價時買,才會使不安定擴大。Friedman的主張大致就是說,投機者一般而言是賺錢的,否則他們就不能一直玩下去,因此投機者平均而言是賤買貴賣居多,所以應該具有安定價格而非使價格漲跌更大的作用。這種主張看來很有道理,但其實藏有兩個不見得正確的假設:一個是投機者會賺錢,另一個是投機者賺錢則會使市場更安定。
不少學者並不同意Friedman這種主張,他們提出了不同的模型來分析獲利的投機者是否一定使市場更安定(William Baumol, 1957; Telser, 1959; J. Stein, 1961; M. Kemp, 1963; M. A. S. Guth, 1994)。本文要討論的則是Friedman主張中的另一個假設,即投機者平均而言通常一定是賺錢的。如果投機者整體而言並不賺錢,那照Friedman的說法,投機者不就是會擴大市場的不安定?
照芝加哥學派的理念,投機者若只有一人或一群相同的人且通常不賺錢,他應該會退出市場,則或許可以有Friedman前述的推論。然而實際上投機者並不是一個人或一群完全相同的人,在任一個時間時他們的成分複雜,而且隨時有人加入或退出,因此投機者的群體在不同時間是由不同的人所構成,所以即使虧錢的人最後必須退出,某一時間在市場內的那批人之中卻可能包括很多虧錢的人,甚至有時全都是虧錢的人,而絕非一定要平均或全部是賺錢的人。我們若以一個投機者長期應賺錢為理由,而主張投機者平均甚至全部是賺錢的,就是一種以偏概全、混合的謬誤。
某時間投機者整體可以是虧錢的一種極端情形為:即使所有的投機者都虧錢,而且虧一段時間後就退出,但新投機者又加入。這樣前仆後繼,一代一代源源不絕的投機者讓市場一直有投機者在買賣,而且一直在虧錢。
投機行為、混合謬誤、浮動匯率、Friedman、外匯市場、芝加哥學派、價格安定、經濟模型、行為假設、市場結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