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貿易結構與FDI趨勢探討
孫明德 (2007/04/09) 《台經月刊第30卷第4期》
中國貿易結構的改變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對外貿易,1980年代出口商品以原物料及農商品等初級產品為主,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一半,隨著外資對服裝、鞋類、玩具等勞力密集產業投資的增加,勞力密集等商品出口比重也大幅增加,至九○年代初期,服飾、鞋類、玩具及體育用品等商品成為中國出口的大宗。在主要出口市場方面,則以東亞各國為主,1991年對東南亞各國出口高達68.54%,歐盟及美國僅分別占10%及8%,不過出口金額最高的香港,由於其本身內需有限,主要仍扮演轉口貿易的角色。
1990年代初期,東亞仍為中國重要的出口地區,但比重略微下降,在鄧小平南巡後宣布進一步改革開放後,中國政府擴大稅制及招商引資政策的調整,吸引許多外商赴中國設置加工生產基地,使得中國對美歐的出口大幅成長,且商品結構也開始發生變化,1990年代中期,服飾、鞋類及玩具等出口金額雖仍龐大,但占中國出口的比重卻持續下滑,原本出口大宗的農礦商品則萎縮至10%以下。電子及機電之成品及零組件比重則快速上升,成為中國對外出口之主要商品,其中機械商品在1985~1995年間大幅入超情況開始改變,出口快速躍增達20%以上,入超金額由1995年212億美元,至1997年減少至91億美元,而中國高勞力密集度的出口商品由1991年接近60%,至2000年僅有51.36%,同期資本密集度中等的出口商品由40%增加至50%以上,顯見1990年期間中國出口商品及地區具有顯著的改變。
繼機械商品之外,1996年起中國對外貿易中高科技商品的金額及比重也快速增加,如表1所示,1996年中國高科技商品出口值僅1.3億美元,同年進口值為2.3億美元,分別占總出口及總進口比重之8.4%及16.2%,產生貿易逆差金額為0.98億美元,不過在外商投資大幅增加的帶動之下,中國高科技商品貿易金額快速增加,2005年出口金額已達21.8億美元,進口則為19.8億美元,十年間分別成長了16倍及8倍,2005年占總出(進)口比重均接近30%水準,顯示此部分商品在中國貿易中地位逐漸提高,同時貿易差額於2004年起轉為順差,2005年順差金額達2.1億美元。
表1 中國高科技商品貿易金額及占總出口比重
近年中國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快速,主要是受惠於外商的資金及技術投資,以中國商務部「中國外商投資報告」中1998~2004年電子、通訊及半導體產業為例,如表2所示,自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外商投資中國開始回溫,1999年-2004年間平均年成長率為31.7%,其中除2002年衰退之外,其餘均為成長趨勢,又以2003年成長三倍最高。由於投資帶動,出口也集中於外商企業,根據中國科技部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中國高科技產業中,外商(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企業產值占該產業產值比重為75%,2005年外商企業出口高科技商品1,920億美元,占同年度中國高科技商品出口總額2,183億美元之88%。
中國貿易結構、FDI趨勢、高科技商品出口、產業群聚效應、人民幣升值、外資企業、高勞力密集商品、出口結構變化、內需市場、外資經營挑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