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東協數位經濟之展望與我國「新南向政策」的機會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東協數位經濟之展望與我國「新南向政策」的機會

陳翠華  (2017/04/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4期》

   東南亞國家在196788在曼谷成立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以下簡稱「東協」),五國創始會員國為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其後汶萊於198418加入,越南於1995728加入,寮國和緬甸於1997723加入,柬埔寨於1999430加入,形成東協十國,持續至今。此外20067月東帝汶提出申請加入東協,成為候選國,另巴布亞紐幾內亞為東協觀察員。

   東協在1990年代因經濟表現亮眼,受到全球矚目。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OECD)的報告,東協是世界上成長最快的地區之一2014~2018年之間預計年增5.4%,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990年代也正是網路興起的年代,網路與數位革命改變了全世界的工作方式與經濟樣貌。傳統企業正在改變其運營方式,以跟上產品生命週期縮短的趨勢。現今新企業已不需要像過去幾十年那樣的龐大實物資本,就容易進入市場並獲得成功。過去十年來,網路用戶數量迅速增長,全世界已2/5的人口在使用網路,消費者也愈來愈習慣「一次點擊就獲得想要的東西」的消費模式。

   為因應這股數位浪潮,東協早在200011月就達成e化東協架構協議(e-ASEAN Framework Agreement),以促進東協資訊基礎建設,並全面提升政府、社會和業界電子商務與數位服務的成長。這一舉措包括東協地區電信系統和設備之間的互連(interconnectivity)和國際介(interoperability)技術。然而,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東協地區網路普及率從新加坡73%到緬甸1%不等,數位落差依然非常嚴重。

   20151122,東協十國在馬來西亞召開的27屆高峰會簽署共同聲明,成立東協經濟共同(AEC),並於同1231日正式上路,還積極推動「東協經濟共同體藍圖(The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Blueprint),希望建構東協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單一市場及生產基地。然而,東協成員國無論在文化、社會、語言、政治、經濟發展程度等,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也因此要達成藍圖的目標,最大的挑戰也是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連結(connectivity)。在此一重要議題中,又以資通(ICT)技術連結與網路連結為首要。

 

東協數位經濟市場概況

   網路與數位革命促進了許多創新,加快了未來的發展,速度之快已讓人們還來不及對這些新事物下定義。網路經濟、數位經濟、數位貿易、電子商務、電子零售等新詞不斷出現,經濟學家仍在努力將這些名詞做出界定,學界則尚未有統一的用法。本文採用全球領先的高增值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A. T. Kearney)的用詞:數位經(Digital Economy)。科爾尼2010年首度以價值鏈的概念將數位經濟分成內容物(Content rights)、線上服(Online services)、使能技(Enabling technology)及服務、連結性、使用者介(User interface)五大區塊,使錯綜複雜的數位經濟有一個較清晰的輪廓,每個區塊下都再以列舉的方式細分成若干項目。2015年科爾尼的研究報告「東協數位革命(The ASEAN Digital Revolution)中,分類細項隨著網路環境的改變,已有不同的調整,但依然維持價值鏈中五大區塊的概念。

   東協數位經濟在2015年的產值大約1,500億美元,在五大區塊中,產值最高的是線上服務與連結性兩個區塊,使用者介面包含裝置、軟體及系統,則位居第三。預2015~2020年東協數位經濟五大區塊,除連結性部分,都將會10~20%的複合年成長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CAGR,附圖)。

東協經濟共同體數位經濟APEC新南向政策ICT基礎建設電子商務數位貿易網路普及率數位落差數位轉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