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2008年東北亞政經局勢新展望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2008年東北亞政經局勢新展望

廖舜右  (2008/04/10)    《台經月刊第31卷第4期》

特定國家的選舉結果以及因而產生的新舊政府變動,不僅影響其國內相關施政的方向,對於國際或區域方面的意涵,更是關切國際局勢者所觀察的重心。而重要國家的選舉結果,甚至具有影響區域局勢與區域發展的能量。在2007與2008年間,位於太平洋東西兩側部分舉足輕重的國家,紛紛舉辦產生新領袖的重要選舉,這些選舉結果對於東北亞區域將有重要的影響。在包括太平洋西側的日本、南韓、俄羅斯在2007年底至2008年初之間,相繼舉辦重要選舉,而太平洋東側的美國也在2007年底開始舉行總統初選,並將於2008年11月舉辦總統大選。這些重要國家的重大選舉與新舊政府的汰換,對於東北亞的政經局勢影響頗鉅,不僅攸關區域整合的FTA簽署趨勢,更對於執行第六次六方會談的決議,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2007年9月25日,日本自民黨福田康夫接任首相,代替以『健康因素』為由下台的安倍晉三來重振自民黨的士氣,並繼續推動經濟改革和修補與鄰國(朝鮮半島和中國)的關係。2007年12月19日,南韓舉辦總統大選,由強調『CEO治國』理念來重振南韓經濟,並以實用主義務實手法來處理兩韓的關係的李明博獲勝,李明博已於2008年2月25日宣誓就職。俄羅斯在2007年12月2日舉辦的國會大選中,普亭所領導的團結俄羅斯黨在國會贏得63.5%的席次,這對普亭繼任者麥德維夫(Dmity Medvedev)在今年3月3日所舉辦的總統選舉產生極大優勢,使麥德維夫以70.23%的得票率贏得總統大選,雖然在選舉過程中有疑義產生,但面對剛轉型的俄國來說,人民所注重的是經濟上的實質成長而非民主的進步。另外,在美國方面的總統初選,從舉辦以來打著『改變』的民主黨形成歐巴馬(Barack Obama)和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兩強膠著狀態,而共和黨則是由馬侃(John McCain)勝出,取得代表共和黨角逐總統大選的位置。

上述國家的新舊政府替換,必將對東北亞局勢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發生政黨輪替的國家,新政府相關政策的取向也會和舊政府有所不一。因此,本文將以東北亞政治和經貿局勢的分析,來觀察東北亞相關國家在新政府上台後的政策變化,以及檢視新政府對東北亞區域帶來的衝擊影響為何﹖最後討論東北亞局勢改變對我國的影響及啟迪。


東北亞政治局勢展望

日本和南韓的新政府上台後,眾所關注的是雙方彼此的互動關係和攸關北韓核武發展的六方會談執行進度。從2007年7月18日至20日開啟的六方會談第六輪第一階段和2007年9月27日至30日的第二階段,會中的決議遲至2007年12月仍未確切地落實。在《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的共同文件中,北韓同意對一切現有核設施進行以棄核為目標的去功能化,並在2007年12月31日前完成對寧邊5兆瓦實驗性反應堆、後處理廠(放射化學實驗室)及核燃料元件製造廠的去功能化,北韓還同意在2007年年底前對其全部核計劃進行完整、準確的申報。

然而至今年3月初,北韓尚未確實執行與提報成果。就六方會談的『行動對行動』的原則而言,北韓認為其他與會國家缺乏誠意履行自身的義務,只是單方面要求北韓放棄核武,讓朝鮮半島變成無核化,但卻沒有考量到北韓的立場。因此,北韓調整棄核為目標的去功能化和申報的進程,以表達對其他國家的抗議。另一方面,朝鮮內閣機關報《民主朝鮮》的評論甚至更將矛頭指向日本政府,指責日本沒有誠意去履行第六輪六方會談第二階段的共同行動,只是為日本自身的政治目的參與六方會談,根本無心解決朝鮮半島的僵局。

東北亞FTA談判六方會談區域經貿中國崛起日本經貿韓國政策俄羅斯影響美中競爭台灣對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