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我國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概述
林虹妤 (2013/08/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8期》
設立緣起
近年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世界各國為強化貿易夥伴關係、提升國家競爭力,積極投入雙邊或多方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推動區域經濟整合,以降低貿易障礙、吸引國際投資。一國要能吸引全球資源投入市場,除了貨品貿易的交流外,非貿易財之質量程度高低在未來亦為決定性的要素之一,如土地、公共建設、水電供應、治安、教育、生活環境、法令制度等。有鑑於兩岸經貿互動逐漸加深擴大,中國台商回流需求加溫,且亞太新興市場經濟體快速崛起的壓力下,我國為避免面臨在全球經貿發展下被邊緣化的危機,應儘速提升國內非貿易財的品質,提供更自由的投資環境與優惠政策,以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貿易自由化是我國未來一定要走的方向,在國家發展的關鍵時刻,我國製造業和服務業再次面臨挑戰,透過貿易財與非貿易財的階段性逐步自由開放,有助於吸引投資,創造經濟成長與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是故,我國政府依據行政院2013年4月29日核定之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方案,經建會規劃透過法規鬆綁及營運環境建置,為提升我國產業國際化程度,並充分利用人力、技術、ICT、區位與兩岸優勢,發展智慧運籌、國際醫療、農業加值運銷、產業合作等前瞻性經濟活動,以推動規劃經濟自由化的先行先試區域「自由經濟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
基本規劃與目的
我國面臨自由經濟趨勢,在自由化、國際化及前瞻性的全面落實核心理念下,積極推動示範區。在區位選擇上,規劃五海一空,包括:蘇澳港、基隆港、台北港、台中港及高雄港五大港口,加上桃園國際機場,以前店後廠的概念,結合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來進行深層加工,以延伸產業價值鏈。主要可以達到以下效益:
(一)健全國內產業體質、增加產值
我國過去針對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投資分配不均,且有形與無形資產的投資亦有所不足,故在追求規模經濟時,常造成資源的耗用與環境的破壞;此外,我國過去製造業偏重在生產製程的效率提升與成本降低,對於關鍵產品與技術仰賴進口,缺乏品牌與通路。因此未來我國將透過示範區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新興產業,以健全我國產業結構,並促進產值的成長。
(二)創造高端就業機會
2008年金融海嘯導致全球經濟重挫,亦連帶引發全球性失業問題,我國亦無法避免,失業結構往高學歷化、年輕化趨勢更為嚴重,為了因應我國政府未來十年的產業結構優化,因此人力結構優化必須同步配合。而透過示範區的推動,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以發展高附加價值的高端服務業為主,以促進服務業發展的製造業為輔,皆將創造新興產業的成長動能,對人才的需求不但強調科技硬實力,亦延伸至跨領域系統整合,以創造我國產業高端就業機會。
自由經濟示範區、產業升級、經貿自由化、智慧運籌、國際醫療、農業加值、產業合作、投資環境、經濟國際化、高端就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