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化零為整的謬誤與困難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化零為整的謬誤與困難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4/06/09)    《台經月刊第37卷第6期》

人們很常用自己已知的概況去推測未知的情況,這種推測有時很有用,但有時卻可能偏差很多,因此要有各種學術方法來幫忙減少偏差。人們常把所看到的局部現象當成全面的現象,這種以偏概全的做法在社會或母體並不是到處都相似的時候,常會做出嚴重的誤判。統計學和抽樣方法就是要減少以偏概全的學問。但即使社會或母體的各個成員都相當一致,我們若把一個人單獨做某件事的效果擴大,而用來推論多數人一起做某件事的效果,我們也可能得到偏差很多的推測。整體行為的效果常非只是部分人之行為效果的加倍而已,有時候效果的方向甚至很不相同。這種引用個體效果來猜測可能會猜錯整體效果的現象,即所謂合成的謬(Fallacy of Composition),也可譯成化零為整的謬誤,是經濟學常須處理的問題。

化零為整會出現謬誤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當個體行為變成整體行為時,在個體行為中顯得微不足道的一些影響,可能相加而成為重大的影響,並因而造成整體形勢的改變或遭遇某些限制因素。例如:一個人由坐公車改為自己開車並不會影響整體的交通,因此他可能得到更方便的交通,但很多人都改自己開車時,卻可能因為道路容量不夠,而造成交通阻塞並得到更不方便的交通。另一個原因則是很多人同時的行動可能會相互干擾或影響,而產生原來沒有的效果,例如:一個人登山可能會孤立無援並感到害怕,多人一起登山則可相互支援而且較不害怕。要避免化零為整的謬誤,必須在分析問題明白去考慮這些在整體行為時會出現的加總效果、限制條件及相互影響。

經濟學教科書中常以單獨一個人站起來看戲可看得更清楚,但全戲院的觀眾都站起來卻無法讓每個人都看得更清楚為例,來說明化零為整的謬誤。這個例子在大部分時候應該都是正確的,而其原因就在於相互干擾。而經濟學最早的起源之一,也是用化零為整的謬誤來化解私惡和公益之間的矛盾,而建立自由競爭市場經濟的正當性。但這項推論卻推論過頭了,私利動機的行為固然可能有些公益效果,但並不一定都是那麼神奇地由惡變善。

Bernard Mandeville18世紀初指出,個人為追求私利的行為透過市場分工即相互支援的作用,可能使整個社會獲益。這即所謂私惡即公(Private Vices, Public Benefits)的矛盾現象。被稱為經濟學鼻祖Adam Smith對這現象做更深入的分析,而使世人相信自由市場的價格機能像是一隻看不見的(Invisible Hand),能使個人追求私利的行為變成追求社會最高的效率,從而達到社會最大的利益。這種想法成為資本主義自由放任經濟制度的主要理論基礎。然Adam Smith其實並沒有證明,甚至沒有清楚說過由零到整會有如此戲劇性改變的結論。近代學Kenneth ArrowGerard DebreuJoseph E. Stiglitz等人用複雜之數學方法研究的結果指出,自由經濟要達到這種效率最高而把私利動機化成公益結果,須符合相當複雜和嚴苛甚至不符合現實人生的假(M. Blaug, 1978, J.E. Stiglitz 2010, Ch.9)。可見零和整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不可以隨便推論。

分析化零為整之謬誤的另一個成功的例子,是所謂節儉的矛盾性J. M. Keynes的分析方法指出,當每個人都想儲蓄更多時,由於社會總支出及總需求因為大家的儲蓄行為而減少,因此社會以及每個人平均的總生產會減少,每個人平均的總所得也因而減少,於是大家最後能實現的儲蓄可能無法增加。這成功的分析使凱恩斯的理論和政策風行數十年,分析整體而非個人或個別廠商產業的總體經濟學,也成為經濟學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學問。然而總體經濟分析本身卻也有很多問題和爭議。

化零為整合成謬誤總體經濟自由市場外資影響就業市場邊際生產力產業競爭資本替代經濟模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