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海洋、港口,城市領航——專訪基隆市市長張通榮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海洋、港口,城市領航——專訪基隆市市長張通榮

採訪、整理/劉益成、劉瑋婷  (2011/09/08)    《台經月刊第34卷第9期》

基隆位處台北市及新北市兩大都之間,以港都海運及漁業起家,擁有迎向世界港闊水深的港口、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景觀、精緻的廟口小吃、蘊藏歷史人文氣息的古蹟及習俗和秀麗豐富的自然山水美景,這些特色將是未來打造海洋城市新風貌的基礎及品牌定位。

近幾年基隆市推動重大建設頗具進展,包括海洋科技博物館、基隆海洋廣場、北港及南河汙水下道系統、和平島汙水處理廠、海洋教育休閒園區、全市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等推動興建,以及獲列國家四大重大建設計畫的火車站暨西二西三碼頭的都市更新案等,具極大的經濟與觀光效益。而觀光產業、海洋休閒遊憩業及海運業三種產業,是基隆市未來產業發展的重心,只要善用現有資源就能打造「山水、文化、宜居城」的城市願景藍圖,據此,本文專訪基隆市市長張通榮,暢談城市治理、城市願景、契機及挑戰。


基隆市的優勢

基隆作為台灣頭的國際天然海港城市,扮演國家重要門戶的角色,雖然有台北港的競爭,但基隆仍有其優勢。

(一)地理位置優越

台灣位於東亞的中心,地理位置上控制太平洋沿岸進出美洲,以及東南亞與東北亞的交通要衝,相當適合作為歐美國際大廠的亞洲貨物配銷中繼站。此一優越的地理位置在國際貨運市場的爭取上,基隆應該具有相當的競爭優勢。

(二)位於台灣的政經核心

除了上述的地理優勢之外,基隆港更是台灣北部賴以進出的國際商港,北部地區是台灣政治與經濟的重心,貨源充沛,相較於台中港與高雄港,在運輸市場的爭取上,就占了地利之便。雖然隨著產業結構轉型、製造業外移,但北部地區的內需市場龐大,以此一地區的貨源為目標市場,就足以支撐基隆港維持基本的營運業績。

(三)歷史悠久,人員素質精良,營運經驗豐富

基隆港建港已經超過百年的歷史,伴隨台灣經濟成長,使基隆港在港埠軟硬體建設與經營管理上,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基隆港的人力素質精良,台灣四個國際商港的人才,以及經營管理模式,也大都沿襲自基隆港。

(四)位居直航重要地理位置,潛在觀光商機無限

兩岸直航的商機不僅是在海貨運的便利,也是發展觀光的捷徑。基隆市有健全且暢通的交通建設網絡,連接中山高、北二高、東西向快速道路及環狀道路,與台北市僅20分鐘車程,除了是兩岸直航的港都城市,更是台灣北端城市的樞紐與兩岸海運觀光的起點,對於兩岸直航所帶來的觀光商機,具有相當的發展優勢。

(五)航線密集、營運環境良好

基隆港定期航線密集、遍及全球,共計有36家船公司、95條航線,連接120個港口,並有以基隆港為貨物進出口中心的21個內陸貨櫃集散站,且鄰近北部三大工業區(六堵、大武崙、瑞芳),十分利於業者發展港區轉運業務。且近兩年基隆港亦積極打造國際郵輪港的泊靠港灣,定期及不定期郵輪航線帶來觀光客,也帶動基隆的觀光產業。
港都新風貌:市政躍升計畫

港都轉型觀光產業海洋城市都市更新捷運延伸產業創新走廊財政挑戰水岸開發區域合作生態都市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