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共享經濟下的P2P借貸模式
林子渝 (2015/08/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8期》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或稱之為協同經濟(Collaborative Economy)這些新型經濟模式在外國早已興起。共享經濟其實就是個去中介化的過程,通過網絡打破空間地域的限制,並連接碎片化資源,有效進行整合,提升互動和交易的效率,將自己擁有的閒置資產(Idling Assets)、資源、技術、甚至勞力,透過平台分享給有需求的人,從而獲得利益;接受分享者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方式,獲得更有品質的服務。由Crowd Companies、Jeremiah Owyang及Vision Critical三方合作的研究報告指出,分享就是購買(Sharing is New Buying),而共享經濟的崛起包含了產品、服務、交通、空間及資金這五大分類。然而在共享經濟的模式下,信任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在食衣住行中共享經濟的生活場景所感受到的風險,都不如資金借貸來得大。
由於金融本身就是件嚴肅的議題,而資金借貸係屬於金融的一環,網絡金融平台與使用者間產生的每一筆交易,都牽扯到雙方切身的經濟利益。特別是國內信用體系和監管政策都還在建設中,透過網絡進行的金融活動其所面對的欺詐的手段及方法不但更多且變化更快。
P2P網路借貸平台之介紹
P2P網路借貸平台(Peer-to-Peer Lending Platforms或Person-to-Person Lending Platforms)不僅提供了需求者另類的借貸方式,也提供金融創新的商業模式。在過去由於網路技術尚未成熟,傳統的融資管道多屬於間接融資,因為融資雙方會因為個人對個人的資訊取得不易,且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關係亦不緊密,資金擁有者透過金融機構(如銀行、證券商等)將資金轉為存款的形式,或是購買金融機構所發行的有價證券,將資金先提供給金融機構,再由金融機構以貸款之形式再把資金提供給需要者,以實現資金融通的過程。
P2P網路借貸平台主要源自於網路技術逐漸成熟、網路使用普及化及融資市場的需求,其提供借貸雙方訊息流通及所有有關促成交易完成的服務,其中包括但不限於借貸訊息的提供(例如:借貸金額、利率、借款期限、借貸進度、信用等級)、信用審核、投資諮詢、法律手續、逾期追償及其他增值服務等,有些P2P網路借貸平台甚至提供資金中介託管結算服務。其主要是利用網路將需要資金的人和有錢可以借貸的人相互找到彼此,相較於傳統銀行,程序簡單透明,除了貸款利率可隨放款者訂定之外,還款方式亦可由雙方決定,且單次的手續費可以減少中介機構的層層剝削,在景氣不佳的情況下,中小企業或個人若想要進行貸款,P2P網路借貸平台是個便利的管道(附圖)。
P2P借貸、網路金融、去中介化、金融科技、風險管理、信用評等、法規監管、平台經濟、借貸撮合、資金安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