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福建古雷石化專區是台灣石化業的下個出路?
郎若帆 (2015/01/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1期》
回顧石化工業40多年的發展歷程,台灣無疑是個成功的新興工業化國家範例,不僅上中下游垂直整合完全,也帶動化工、材料、紡織、電子等工業的發展。但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推進,原本是產業發展重心的基礎工業,在經濟起飛、國民生活水準提升、民眾環保意識高漲情形下,任何新擴產、投資的動作經常囿限於地方居民群起反對,建廠土地不易取得等問題,以致產能擴充有限,嚴重影響中下游產業的發展及廠商的投資意願。
影響石化產業投資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外乎是料源、市場及政策。就料源來說,中東挾其豐富盛產的資源,積極擴展石化規模,並將低成本生產的原料油品大量銷往亞洲地區,嚴重影響區域內石化產業的競爭態勢;而美國頁岩油氣的開採更帶來美國石化工業的第二春,近千萬噸的乙烯生產計畫亦將於2017年後陸續開出;若加上中國積極發展的煤化工技術,對於石化進料的選擇亦為一大挑戰。因此,石化進料隨著頁岩氣、油價飆漲和煤化工技術的發展有了大幅度的轉變,甚至包括生質能的應用也可能成為未來石化進料的選擇之一,而透過上游化學品間的置換,除了尋求替代原料減少石油消耗,還可依照市場行情起伏調整產品結構,是以下游產品的應用結構及產業整合群聚現象亦隨之改變。
在全球如火如荼地擴充產能的風潮下,台灣原本位居全世界前十位的石化產能卻接連面臨國光石化驟然喊停、中油五輕提前停工的窘境,許多泛中油體系中間石化原料業者面臨無料可用的困境,不得不迫使這些業者向外尋求料源。台聚集團除因應中油新三輕產能貢獻,啟動台聚、亞聚合計10萬噸EVA擴產,並加盟古雷投資陣營,爭取穩健乙烯供應來源。李長榮、長春集團則是啟動海外併購案源,對新加坡、馬來西亞進行加碼投資評估。至此,2014年7月底的高雄氣爆更讓許多石化業者如坐針氈,亟於向外尋求一線生機,中國古雷石化專區即為此時台灣石化業者黑暗中的一絲光明。
原本中國對外資投資輕油裂解廠等煉化一體項目,在保護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三中國企」的前提下,嚴格限制外資不得具控制權,也使得台資投資中國石化上游產業屢屢碰壁,包括之前台塑集團提出獨資投資的寧波輕油裂解廠及台灣區石化公會曾提出的福建泉港石化工業園區,都因中國限制外資投資而無疾而終。所幸得力於2013年年末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開放鋼鐵、化工、汽車等一般製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並且加快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減少行政審批和政府定價等干預措施,讓台灣石化業得以參與古雷石化園區投資。
福建古雷半島位於海西區,屬先試先行開發區域,福建省政府為吸引台灣石化業投資,於2003年在漳州市古雷半島設置「古雷港經濟開發區」(表1),其中並規劃台灣石化產業園區,是中國當局推動海西地區對台灣招商的重大項目之一。而今古雷台灣石化區投資案是台灣石化業者在中國最大的投資案,是國內首宗輕油裂解廠登陸案,也是台灣石化業發展第二春的灘頭堡。古雷石化區集煉油、輕油裂解、中間石化原料、塑膠原料垂直整合於一體,目前主要品項規劃為年產能1,600萬公噸原油的煉油廠、年產120萬公噸乙烯的輕裂廠及26座中下游石化廠。因煉油事業仍被中國列為「戰略物資」,故完全由中國中石化100%投資,輕裂廠則由中國、台灣各持有50%股權,其餘石化中間原料廠、塑膠原料廠則可完全由台灣石化廠獨資。
古雷石化區、兩岸產業合作、輕油裂解廠、海西經濟區、產業聚落、石化原料、煤化工技術、台灣石化轉型、產業垂直整合、對中投資解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