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中國FTA戰略之研析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中國FTA戰略之研析

許峻賓  (2012/08/09)    《台經月刊第35卷第8期》

自1979年鄧小平推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政策便開始「向右」靠攏,希望藉此加速提升經濟水準與推動各項建設。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中國國際形象受到極深的負面評價,因此在對外政策上更加積極經營,不僅透過雙邊與多邊政策深化國際參與,也更加積極規劃各種經貿政策,藉此吸引外國企業到中國經商。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開始接受全球化的洗禮,同時開始配合國際經濟制度,推動適合國情的經貿制度,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工廠」。然而,面對亞太區域主義與東亞區域主義的交叉催化,以及美國啟動政經政策加強對東亞地區的主導力之下,中國FTA政策將是應變全球政經局勢的重要策略之一。

 

中國洽簽FTA概況

目前中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對象遍及五大洲,其中,已經簽署了十個自由貿易協定,分別是與東協、新加坡、巴基斯坦、紐西蘭、智利、祕魯、哥斯大黎加、香港、澳門,以及台灣等國家或地區,並且參與以關稅減讓為主要內容的「亞太貿易協定」。

中國正在洽商的FTA則有九個,已結束FTA可行性聯合研究的有印度與中日韓等兩項FTA。此外,中國也向南錐共同市場表達啟動聯合研究的意願,也正透過上海合作組織,加強與該區域各國的經貿關係,抑或可能加速啟動FTA的談判,於2020年達成自由貿易區的目標(表1)。


1  中國洽FTA現況一覽表

 

中國國家經濟發展與對外經貿現況

中國自1979年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小心翼翼地逐步推動市場化經濟政策,到了1990年代,更開始推行與國際經濟連結的政策,主要以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為重要對外經濟目標。經過30多年的經濟開放政策,中國終於在2005年成為亞洲第一大進口市場,並於2010年GDP總值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為36,420.6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22.5%,外貿進出口總值刷新紀錄。據上海美國商會之報告預測,2016年中國商品進口額將超越美國,2018年中國有望超越歐盟,成為世界最大商品進口市場。

當中國替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進口市場時,全球貿易格局或將面臨重新洗牌。在世界各國爭相向中國出口產品時,中國將有更多、更大的話語權和選擇權,甚至一些貿易規則都將改變,中國企業將擺脫動不動遭受反傾銷、受人欺負的地位(注1)。

2011年中國與前16大貿易夥伴間的貿易總額均大幅度增加,更深化其國際上的經貿地位(表2)。

 

2 2011年中國與16大貿易夥伴之貿易關係

 

從上述的統計資料來看,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大多為洽簽FTA的對象國,例如:東協、日本、香港、韓國、台灣、澳洲、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南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圖1)。

 

1 2005~2011年中國前十大貿易夥伴貿易關係

 

然而,因為中國於2001年加入WTO時接受了一些限制性的條款,同意在15年內仍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其他WTO會員得以非市場經濟國家估算其反傾銷措施之傾銷差率。目前在WTO的會員體中,僅有56個國家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可,加上非WTO會員國者,則有75個國家承認,但這些國家絕大多數仍為中國的小型貿易夥伴國,而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均未予已承認(注2)。因此,當中國與他國將深化經貿關係或洽簽FTA時,均會提出該條件,希望早日提升自己在全球貿易中的角色。

自由貿易協定地緣經濟中國FTA戰略亞太區域整合能源安全南南合作區域主義服務業國際化ECFA談判全球貿易佈局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