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韓國推動新興科技發展之作為及對我國啟示
張夢芹 (2020/02/07) 《台經月刊第43卷第2期》
為了推動國家新興科技之發展,政府可透過科技前瞻活動,預測國家新興科技的發展程度與國際未來科技趨勢,並以此形成國家新興科技政策與規劃藍圖,包含韓國、日本、中國、英國和德國政府皆是如此。科技前瞻趨勢的預測方式繁多,舉凡質化方法(如:專家討論、倒敘推演、訪談)、量化方法(如:專利分析、影響力分析、時間序列)至半量化方法(如:德菲法、技術地圖、量化情境),各方法包含不同程度的主觀或客觀角度,或是技術發展與社會影響等意義。
以日本的科技前瞻活動來說,主要使用三種研究方式,包含以「專利分析」盤點日本技術發展與專利現況;2018年第11次科學技術預測調查以執行「德菲法」(Dephi Method)瞭解技術重要性、技術實現時間、技術社會擴散時間、對應配套政策;舉辦「未來應用想像工作坊」掌握科技進步所引起的社會議題,共邀請100位產官學代表進行未來社會願景想像。本文將以2016~2040年「韓國第五次科技前瞻調查」之調查方式與結果,對科技前瞻調查之意涵進行重點說明。
韓國第五次科技前瞻調查
根據韓國的「科技基本法」第13條、第22條之規定,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Ministry of Science and ICT, MSIP)必須每五年進行一次「科技前瞻調查」(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esight),調查內容為韓國與世界的科技發展趨勢,以及科技進步可能帶來的社會衝擊,並將預測反應至科技政策。韓國科技企劃評價院(Korea Institute of S&T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KISTEP)和未來創造科學部會共同負責每五年進行一次的科技前瞻調查,將以專家意見、橫向掃描、情境分析等研究方法,預測未來的科技趨勢與其帶來的社會影響。在科技前瞻調查結束之後,未來MSIP將會依據此預測結果,發布五年一次的總體科技政策「科技基本計畫」(Master Pla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韓國政府自1993年起開始進行科技前瞻調查,每五年執行一次,並逐次修正預測方法(表1)。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前瞻調查是以腦力激盪和德菲法完成預測;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前瞻調查刪去不具效率的腦力激盪預測方法,加入橫向掃描、情境分析,並將預測結果對應至「科學技術基本計畫」;第五次科技前瞻調查(The 5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esight)延續前次的預測方法,並嘗試使用「引爆點分析」(Tipping Point Analysis)。
表1 韓國五次科技前瞻調查執行概況
第五次科技前瞻調查是韓國最新發布預測報告,由KISTEP在2015~2016年所執行,預測時間為2016~2040年,其預測方法使用了德菲法、情境分析、橫向掃描和引爆點分析。第五次科技前瞻調查主要有三大調查目標:(1)預測現在至2040年的未來社會樣貌,分析未來的科技技術發展;(2)對各項科技評估的結果,作為擬定第四次科技基本計畫(2018~2022年)的基礎資料;(3)預測創新技術在社會擴散的引爆時間,並為此實現目標作相關準備。
科技前瞻、韓國科技政策、德菲法、引爆點分析、未來技術調查、科技趨勢預測、技術落差、科技基本計畫、AI應用、智慧製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