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茂物目標」到「太子城願景」:亞太區域願景的變與不變
周子欽 (2021/04/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4期》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才剛剛跨過它的30歲生日,2020年立即迎來其高階戰略之「茂物目標」(Bogor Goals)屆期的時刻。APEC除了透過大型的檢視活動,確認其為追求茂物目標所實現的成果與「未竟之業」(unfinished business)以外,並亟需一項新的願景來指引APEC整體的運動方向,以確保APEC在新的時代當中,依然是人們可以寄予期待的區域合作架構。
為此,2020年APEC的領袖會議中通過了「太子城2040願景」(APEC Putrajaya 2040 Vision)。這項願景的架構龐大,雖然細節猶待APEC資深官員們於2021年接續予以充實,但與1994年通過的茂物目標相比,一方面延續了APEC關注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傳統,另方面也展現出相當不同的面貌。其間的變與不變,正映照出本區域在過去25年當中所經歷的政經變局,大大更改了APEC探索自身未來的視角與視野。
本文擬對這些變化提供一個鳥瞰式的觀照,協助讀者理解這樣的變局為APEC提供了哪些動能,而使APEC的未來視野在何處有所變化,又在何處展現了延續性。變與不變,皆有其然與所以然。以下先扼要釐析茂物目標出現時的區域政經情勢,繼之展開2020年亞太區域的政經地景(landscape),藉由前後兩個場景相互比較對照,吾人可以看見何以太子城2040願景相對於茂物目標,展現出既連續又斷裂的特徵。最後,作者將這種對比置於對太子城2040願景於文本的分析脈絡當中,期有助於讀者理解太子城2040願景的變與不變。
「茂物目標」誕生:冷戰結束與區域整合起飛
「茂物目標」誕生於1994年APEC的領袖會議上,當時全球與區域的政經結構為APEC這項首要戰略目標,設定了基本的框架。在全球層次上,隨著冷戰的結束,全球政經權力的競逐從軍武上的競賽與對抗,逐漸轉移到區域與國家之間經貿實力上的爭勝。二戰後最重要的全球貿易體制「關貿總協定」(GATT)正完成一系列談判,並朝向建立「世界貿易組織」(WTO)過渡。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企圖透過這個超國家主權的貿易機制,真正向全球推展自由貿易的實踐,進而為已開發國家的商品通往世界各國市場,鋪設坦途。然而,歐洲高速前進中的區域整合為其他區域與國家帶來壓力;同時,逐漸浮現中的「東亞主義」則可能排擠到美國在這個高速成長地區的影響力。柯林頓政府期望以「挾NAFTA以制APEC,挾APEC以制GATT」(注1)的策略,澈底建立自由主義下的全球貿易體制,同時一舉化解來自歐洲與東亞的政經壓力。為此,主導設立「APEC非正式經濟領袖會議」並通過追求全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與便捷化的茂物目標,便是美國當時在亞太地區所運用的槓桿之一(注2)。
美國的企圖並未獲得亞太區域所有國家的支持。1995年APEC為實踐茂物目標而研擬「大阪行動綱領」(Osaka Action Agenda, OAA),由當年的主辦經濟體日本主導。日本強烈地希望保護本國的農產品與汽車市場,因此對於貿易自由化議程並不全心支持。此外,出於與中國爭奪領袖開發中經濟體的慾望,以及透過發展「經濟與技術合作」(ECOTECH)議程以支援日本在東協各國的產業網絡之意圖,日本在OAA當中致力於提升經濟與技術合作議程的地位,甚至意欲成立專項基金給相關活動以支持,在在都分散了APEC對貿易、投資自由化的關注(注3)。
太子城2040願景、茂物目標、APEC、區域經濟整合、貿易自由化、數位化、包容性成長、永續發展、美中戰略競爭、全球治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