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國內外大宗原物料價格發展趨勢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國內外大宗原物料價格發展趨勢

施冠宇  (2008/11/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11期》

台灣屬於天然資源相對缺乏之國家,重要農工原物料幾乎需倚賴進口供應。依照聯合國對原物料的分類,大致可分為五種,包括能源(以原油、天然氣為主)、金屬(包括鋼鐵、金、銀、銅、鉑等)、穀物(包括咖啡、糖、小麥、玉米等)、纖維(以蠶絲、棉花為大宗),以及牲口。過去台灣曾是蔗糖大宗出口的地區,也曾出產煤礦與金礦,但隨著經濟結構轉型與天然資源逐漸枯竭,自行開採已不再具備經濟效益,轉而成為大宗原物料進口國家之列;而善用進口資源、製造附加價值、再出口獲利是台灣經濟迅速發展與生活品質提升的主要因素,故大宗原物料進口來源與價格的穩定,對經濟發展與民生社會安定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由於大宗原物料貿易因應國際情勢變化常造成市場價量的波動,例如原油出口主要地區(波灣地區)近幾年受戰爭因素影響供給穩定,且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增加產能之意願不高,使原油價格居高不下;再加上近期崛起的新興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等)大力發展經濟,在經濟型態轉變下,大量增加對重要農工原料的消費需求,升高了全球資源爭奪的競爭性;除此,天災人禍等相關因素影響,也增加原物料供應的不穩定性,影響國際市場價格,同樣也對台灣經濟社會造成衝擊。

原物料當中又以能源類的石油供應為最主要問題,石油可視為所有產業鏈的最頂端,是全球消費量最大的基礎經濟資源,石油價格上漲會帶動其他農工原物料的價格上漲,進而對經濟發展與金融及民生物資發生影響(見圖1)。而近年石油的供需已嚴重威脅到國家能源安全,各界紛紛找尋替代方案,生質能源的開發推廣,也轉變農工原物料的供需狀況,進而帶動農產品價格的飆升,同時也危及全球糧食供需平衡。其次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也是對全球石油供需產生巨大的衝擊,據統計OECD國家的石油消耗量合計約占全球的二分之一,但開發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需求已在升溫,以中國和印度兩國在1990~2003年間全球新增需求中就占有35%。

 

1  原油價格與消費者指數對應圖

 

而在其他非能源類原物料中,先進國家的需求長期持穩在全球總需求的三分之二的比例,在國際商品供需關係中工業國家有穩定但無推升價格的力量。相反的,全球最大和次大的開發中國家—中國和印度的需求的增長,才是激勵國際原物料價格攀高的動力來源。不過,無論是生產或消費,農工原物料的市場價格均是在日趨自由化的國際貿易環境中展現。換言之資源短缺的經濟體,可經由交換從國外進口低於本國生產成本的物資,從而使目前逐步開放但仍受到貿易保護主義扭曲的商品價格,低於封閉體系下的均衡價格,這也是面對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揚升時,應先行體認的背景因素。


我國進口大宗原物料價格趨勢說明

(一)能源

能源類原物料主要有石油、天然氣與燃料煤等,石油除了作為能源供應,同時也是石化產業的主原料,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我國未產油,石油供應主要仰賴進口,而石油價格變動易受國際情勢影響,故我國石油供應價格伴隨國際價格變化而有所起伏,不易轉嫁。
從國際原油價格(布蘭特原油現貨價,圖2)走勢觀察,原油價格自2004年開始有較明顯的上漲趨勢,至2005年下半年已上漲一倍,上漲幅度最快期間為2007年初至2008年7月,從每桶50元美金上漲至143美元,約一年半的時間漲幅將近三倍,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衝擊,連帶影響石化原料價格與運輸成本所帶來直接的上漲壓力,各國物價也被迫持續上漲。在今年(2008)7月油價來到歷史最高點後,價格開始滑落,至10月上旬,價格已經跌落每桶90美元以下,下降幅度及速度甚大,三個月下跌40%,但相對歷史價格仍屬高位。

台灣經濟原物料進口石油價格能源安全新興經濟體大宗物料供應鏈全球需求糧食安全價格波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