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越南農業發展現況與結構分析
楊玉婷 (2013/03/08) 《台經月刊第36卷第3期》
越南與中國的關係始於西漢,與中華民族有著切不斷的情結。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1964~1973年之間發生震撼全球的越戰,起因於南越拒絕遵守巴黎協定,自行成立共和國;北越胡志明也旋即宣布建國,美國為了保護南越、反對共產國家的建立,50萬美軍投入對南越的經濟與軍事援助,造成將近百萬人的犧牲。1976年整個越南被北越的共產黨併吞統治,成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長年的戰亂,對越南的經濟造成負面的影響,一直到1990年中越關係好轉,美國部分開放對越南的經濟往來,越南才開始與歐美國家進行經貿交流,隨之而來的是整個越南快速的經濟發展,成為東南亞新興發展國家。
越南發展現況
越南位於東南亞印度支那半島東岸,北與中國接壤,西接寮國、柬埔寨和泰國灣,東瀕南中國海和東京灣。農業在越南經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2011年越南人均GDP達1,411美元,尚不及東南亞國家的馬、泰、印、菲等國富裕。2010年越南農業GDP占比為21%,顯示農業仍為越南多數人民賴以維生的主要產業之一(表1)。在人口結構方面,2010年越南人口為8,693萬人,農村人口占比為70%,2006年時,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占勞動人口之51.7%(表2)。
表1 東南亞國家主要經濟指標
表2 越南人口結構
越南目前人口結構年輕,形成其農業發展之有利條件,從農村及都市之人口年齡結構比例來看,2008年都市地區的15~59歲人口比例略高於農村地區,然而兩地高齡化程度差異不大(圖1)。2006年越南全國農村人口為6,027萬人,其中就業人口為3,062萬人,主要集中在紅河及湄公河三角洲等地,為2,098萬人,占整體的68.5%(圖2)。整體而言,越南農村勞動力約有七成從事農林漁牧業,同時40歲以下農村勞動力占65.2%之比例,年輕的人口為越南今後在農業的發展持續帶來活力。
圖1 2008年越南都市及農村地區人口年齡結構
圖2 2006年越南全國農村勞動人口年齡結構
農產品出口為經濟支柱
越南以農業農村開發部(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MARD) 作為保障農民福利的機關,在全國設置地方機構,負責主要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端的各項業務。然而缺乏對於農業生產者的直接補貼或輔導政策,並無所得補償、增產支援、生產確保之措施。目前越南以促進自由化,提高農家的生產意願,並藉由生產效率的提高,在提升農民所得的同時,使稻米等作物得以增加出口,藉此取得外匯為主要發展策略。
越南為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國,以及全球第一大胡椒與咖啡出口國。除農業以外,工業及服務業各占全國GDP的四成(圖3)。主要出口產品為:稻米、胡椒、咖啡、水產品、橡膠、木材、紡織、成衣品。主要進口產品為:機械設備、原料、消費品、肥料、電子零件、鋼鐵、汽車。由此可知農產品出口對越南的重要性。
越南農業、稻米出口、咖啡產業、農村人口、湄公河三角洲、農業投資、農產品貿易、胡椒市場、台越合作、農業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