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產業創新發展新思維
林虹妤 (2016/09/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9期》
台灣本身腹地狹小、資源有限,歷經不同產業經濟發展階段,從農業經濟邁入工業經濟發展階段,將進口工業原料、輔以大量勞動力投入,發展加工出口之傳統代工模式,近而出口至消費市場,賺取外匯;故此,我國產業發展與國際經濟脈動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在全球化專業分工之比較利益原則下,中國與東協國家崛起,除傳統貿易外,資金、人才及技術在跨國間快速移動,加以國際新市場的出現,均牽動全球產業經濟發展之動向。
全球貿易金融體系、產業核心競爭力,以及人口社會型態所造成的消費市場變化,對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台灣而言,在產業政策上更要強化掌握國際經濟趨勢,方能在國際經貿舞台上位列領先之林。然金融海嘯後帶來全球產業轉型與重組的契機及發展優勢關鍵技術的機會,台灣過去以往的產業政策主要著重於製造端,以大量生產及出口來帶動整體產業與經濟發展,貿易導向出口政策向來是我國重要產業政策主軸。然而,如此傳統的發展模式卻容易使台灣經濟面臨產業及出口結構過度集中、附加價值創造能力低、易受國際經濟情勢震盪影響國內出口表現等問題,更壓縮台灣國際競爭條件。
現今國際主要國家產業政策發展方向,已經從過去強調園區建構與硬體設施發展方式,轉為強調產業發展所需的生態體系建構,包含資金籌措、人才匯集、區域空間運用等。過去產業發展政策主要是以供給面為導向,廠商只負責生產,對於消費者購買行為變化並不關心,這樣生產模式已經逐漸不可行。然全球已經邁入互聯網時代,產業發展須以需求面為出發點,誰先掌握住未來消費者的潛在需求,誰就可以領導產業發展的脈絡。綜觀全球產業發展,互聯網搭配大數據計算,使得產業傳統既定發展模式被硬生生打破,創新創業模式遍地開花,各國產業交流鏈結更為緊密,各國競相發展不再僅是基礎建設硬體發展來促進經濟成長,反而轉為軟體應用的加值服務,以創造更多元的附加價值。
創新創業蓬勃興起,開創新的產業發展模式
一個完整創新生態體系需有大學、企業、研究機構、新創企業/中小企業、天使創投、孵化器、人才等主要構面要件,若要件間之彼此連結運作十分順暢,能有效發揮產學合作機制,區域創新系統將活化當地就業機會、產業發展與對外連結。
創新創業、數位經濟、產業升級、矽谷鏈結、五加二計畫、智慧製造、人才交流、法規鬆綁、科技創新、生態系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