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要從長期發展看待五缺和五加二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7/11/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11期》
行政院長賴清德上任,有些企業人士要求政府解決缺電、缺水、缺地、缺工、缺人才等五缺問題,賴院長也快速提了一些解決方案。而這同時,張忠謀先生則表示反對政府正推動的五加二產業發展政策,認為政府只要做好公共建設,但行政院則說五加二政策目標和張忠謀一致,似乎不認為有和張忠謀先生再討論的必要(陳博志,2016d)。不過這兩件事都不是那麼簡單,從國家長期發展策略來看應該都要思考其恰當的做法。
只靠增加資源供給不能持久成長
從2015年全國工業總會提出五缺這名詞之後,包括官員在內很多人都朗朗上口,眾口鑠金地好像五缺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但五缺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台灣最缺的不是水、電、工、地和人才這些基本的生產要素或投入品,而是能把這些生產要素做得更好的組織,以產生更高附加價值的企業家精神(陳博志,2015)。台灣企業長期以來最拿手的就是降低成本和擴大生產,這種經營方式當然是水、電、人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和投入品愈多且愈便宜愈好,因此這類經營者在努力要降低成本或擴大生產時,常會感覺到五缺。
然而今天的世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快速成長的時代已不相同,這種降低成本和擴大生產的發展方式已愈來愈難成功。不管是降低成本或擴大生產,我們都難以和人口眾多而工資低廉的開發中國家競爭。個別廠商擴大生產而提高市占率的結果常是整體售價的下跌,政府和廠商壓低成本的努力(如引進大量外勞),則造成所得的停滯和分配的惡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早在1990年代即指出,東亞國家靠增加生產要素來發展的模式是無法持久的(Paul Krugman, 1994)。五缺的某些情況確實需要解決,但我們若仍陷入為企業儘量提供各種生產素,而讓它們五不缺的迷思,經濟發展恐難改善。
我國用電比別國多卻因附加價值低而缺電
這裡先用一個例子來讓大家看看真正的問題。五缺中缺電是最明顯而壓力最大的一項,2017年8月台灣就曾大停電並有限電的危機,但我們的電為何會缺?2016年我國平均每人用電10,632度,日本卻只有7‚371度,德國6‚602度、法國6‚448度、英國4,795度、以色列7‚319度、瑞士7,091度、新加坡8‚160度,韓國和我們較接近也只有9‚720度。除了北美、北歐和一些產油小國,幾乎所有國家的每人用電量都比我們低。而先進國家和韓、星等國的每人用電量都比我們低,每人所得卻比我們高,所顯示的即是其每度電能產所得及附加價值,也可說是生產力,都比我們高。換言之,短期直接來看我們電力可能不足,但從長期跨國比較來看,我們長期以來真正不足的是附加價值,是生產力,是企業的能力(邱秀錦,1993)。這才是最該改善的重點,不是盲目無限增加電力供應來滿足低附加價值的需求。若生產力不提高只是靠五不缺擴大生產,即使總生產、GDP和總汙染增加,每人所得及福利並不見得能增加。
我們只要去一趟3C賣場就可瞭解低附加價值的情況,生產一台同樣尺寸的電視所須耗用的人力、土地、電力、乃至機器設備應該相差不多,但韓國貨和日本貨的價格卻可比台灣貨高出很多,有的甚至高達兩、三倍。這即表示同樣的生產要素在其廠商可比我們產生兩、三倍高,甚至更多的附加價值或所得,它們因而可以付更高的工資,企業也可能有更高的獲利。如果我們的電視和手機等產品只能賣人家1/3的價格,把五缺變成五剩,也改善不了台灣的經濟。
五缺、五加二產業、生產力、附加價值、企業家精神、經濟成長、知識經濟、新產業、公共建設、人才培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