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銀行也打亞洲盃?台灣金融業進軍東南亞市場發展之願景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銀行也打亞洲盃?台灣金融業進軍東南亞市場發展之願景

壽邇琪  (2016/10/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0期》

台灣身為亞洲國際金融重鎮的其中之一,然而,受限於國內的金融市場已呈現飽和,為了協助台灣金融業者走出去,改善國內銀行殺價競爭情形,金管會積極鼓吹金融業一起打亞洲盃,競逐成為區域性金融機構。歷經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全球經濟重心從歐美轉移至亞洲;東協表現尤其亮眼,儼然成為亞洲與全球成長新引擎,匯聚全球資金,發展潛力備受期待。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近年來投資環境改變,經營成本節節高升,台商逐漸將陣地轉移至東協,形成所謂的「二次外移」2015年東協經濟共同(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的成立,使東協經貿區域整合效益發酵,貿易壁壘漸除,跨境經濟活動興盛,帶動強勁內需,加以區域貿易策略TPPRCEP及「一帶一路」)的談判持續進展,讓挾帶其豐沛的人口紅利與收入快速崛起的中產階級,為東南亞地區發展帶來新契機,對台灣產業未來布局影響甚巨。

因此,國內金融業看好東協未來市場榮景,亦積極前往東協國家設立服務據點(含分、子行及辦事處)。根據金管會統計,截20163月底為止,國內銀行於海外設立據點共458家,其中東協國家便占175家,分別為越55家、柬埔36家、菲律31家、印14家、新加11家、緬11家、泰國十家、馬來西亞五家及寮國兩家,汶萊目前則尚未設立據點,顯示「南進」的熱潮可謂一斑(1)。

 

1 我國銀行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統計
 

本國銀行業的困境

(一)國內市場的集中度過低

1991年起政府開15家新銀行設立,並先後准許信託投資公司、信用合作社及中小企業銀行等改制為商業銀行,銀行業由多年的寡占競爭頓時轉為自由競爭,截20163月底為止,本國銀行家數增加39家,若將外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信用合作社、農漁會信用部、壽險公司、郵匯局等均以併計,則國內金融機構總分支機構加入其總數直6,254家,平均一家金融機構服務人口7,000多人降3,000多人,較日本及新加坡平5,000多人還少。

就消費者而言,新銀行的加入帶來新的思維與做法,為金融服務注入新的活水,而舊銀行為因應競爭,亦必須跟著學習創新求變,因此整體銀行業的服務品質普遍提升,存、放款業務在銀行創新包裝和積極主動行銷下,變得像商品一樣呈現在消費者面前,任由消費者選擇,消費者的議價能力因此提高了,忠誠度也降低了。

以房貸業務為例,在眾銀行搶攻及鼓勵轉貸下,近年銀行的房貸案件平均存續期間僅三年多。另一方面,由於資訊科技之進步發達,各銀行均廣設自動化設備(如提款機、存款機、補摺機等)24小時無人銀行,而近年網路蓬勃發展B2BB2C等電子金融服務更是推陳出新,強調客製化的服務,品質效率兼具,既可提供客戶便捷之服務,又可降低銀行之作業成本。

然而,隨著銀行家數快速成長,銀行間業務競爭愈趨激烈,台灣市占率前十大的銀行中,僅台灣銀行的市占率超10%,前三名銀行市占率甚至不25%1),且各銀行的業務性質相近又整併不易,導致同業殺價競爭更加嚴重。

 

1  市占率前十大的國內銀行

 

(二)金融市場過度競爭

一般而言,銀行業最主要的獲利來源為存放款的利差收入。而所謂的「存放款利差」,指得是銀行在收取一般民眾的存款(以支付利息作為補償)之後,再將資金放款給需要的企業或是民眾;舉例來說,銀行收取了新台100億元的民眾存款,並支1%的存款利息,在不考慮存款準備率(附注)的情況下,全數放款給需要資金的企業或民眾,並收2%的放款利息,銀行的獲利就為100×(2%-1%)=1億元。上述這種左手進與右手出的營運模式,銀行所賺取的就是兩邊利息的差異。

東協市場台灣銀行業金融監理海外併購資產擴張國際競爭力區域金融中心台資銀行東南亞布局金融科技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