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原作純文字檔,如需完整圖文PDF檔,請儲值後下載
在去年年底,經濟部何部長在年終記者會中,明確指出台灣應不會只有兩兆產業,台灣產業有很完整架構,但要建立持續發展的產業架構,應該就兆元以上、5,000億至兆元間產業、1,000至5,000億元的產業,構成三等級的金字塔架構,讓每一級的產業都能有升級的目標,使5,000億以下有機會躍升至5,000億元以上,而5,000億以上則有機會躍升為一兆,而且可以因各產業層次差異及產業特性,分別訂出相應之發展策略。
這樣的產業政策構想,基本上顯現出兩個與過去產業政策不同的思維。首先,產業政策的規劃思考,已經跳脫幾年來爭議不斷的「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二分法。幾年來,到底哪些產業是高科技產業經常受到質疑,筆記型電腦的代工是屬於高科技嗎?自行車引進新的材料,讓自行車更輕更堅固,就一定是傳統產業嗎?到了93年底高科技與傳產績效表現的逆轉現象更是突顯出來,一般所謂的高科技,已經未必是市場績效的保證,也未必是產業的唯一出路。也就是說,這樣的產業二分法太過於單純,且不易跟隨經濟整體發展環境與時空同步演進調整。
再者,如此一個層次清楚的完整產業架構,也首次明確擺脫獨重資訊電子領域的產業政策發展型態。自從20餘年前,我國的產業發展亦步亦趨地隨著全球資訊市場的持續發展後,國家整體挹注到資訊電子相關領域的資源,固然未明確揭示,但也一直是相當重要的政策方向。即使在2000年前後,受到網際網路泡沫化的影響,國內各界開始對於資源過度集中於單一領域產生質疑,但是畢竟資訊業界的規模還是相當大,資源集中投入的情形並未大幅改變。
也就是說,在此一新的產業政策規劃架構下,已經跳脫高科技及傳產的迷思,也跳脫繼續獨尊資訊電子領域的資源分配現象。而且,未來在研擬各產業政策時,也可以將產業規模大小當作是各產業發展的能量基礎,進一步考量其他相關產業及發展趨勢的資料,例如在國際間產業鏈的分工角色、各產業中主要產品所處的生命週期,及各產業技術與市場需求走向等等,在如此產業發展能量與各產業技術與需求趨勢的綜合考量下,據此擬定具體且適合各產業發展水準的產業發展目標。
然而,即便如此的產業政策構想,相對於過去已經有相當的創新,但是在未來實際規劃與落實各產業政策時,必須更進一步注意到創新方向與創新能量累積的思維,避免由於產業的分層,而造成產業整體發展方向與資源配置的誤置。
在創新的方向上,就經濟的基本概念中,創新可以是為了提升效率的創新,也可以是為了創造價值的創新。以我國當前整體產業所處的發展環境來看,不論是為了面對開發中國家低成本勞力的挑戰,或者是相對於我國過去產業在提升效率方面所累積的雄厚能量,未來我國各產業所要創新的方向,都應該要開始嘗試跳脫鎖定單一價值鏈階段的創新,亦即不應再只是一個零組件供應者,或者不應再只是一個代工角色,甚或只是扮演著產品設計的角色而已,而應該讓整合型的創新能夠發生,亦即各產業能朝設身處地消費者所生存的情境中,發掘出提升其價值的新方向去努力。
這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去年耶誕假期間在美國最紅的產品i-pod。i-pod只是由於MP3隨身聽的便利而成功嗎?或者只是由於蘋果電腦的獨特設計而吸引人?或者是由於與HP策略合作而成功?其實這些答案都是,而最為重要的應該是在於,蘋果電腦從MP3的下載銷售、隨身聽的設計以及整個產品的上市策略、時機及步驟,都從消費者角度作了最為完善的思考與規劃,真正有系統地想要讓消費者在其使用產品後,確實領略到那分提升價值的感受。蘋果電腦的成功,並不只是i-pod的設計成功而已,而是在於其發掘了市場潛力後,整合各產業的力量完成。
然而以此產業規模進行產業區分,而分別進行個別產業發展策略的規劃,相當容易忽略了產業的基礎在於企業,而企業的發展必須以其顧客的滿足為依歸,造成各產業或企業間,由於存在既定的產業發展規劃,或缺乏訊息溝通機制,而疏忽了一些可透過跨產業整合以滿足市場需求的機會。
另外,在創新能量累積的思維方面,就創新理論的基本思考,創新固然可以是突發奇想,但是絕大多數的創新卻是在有系統、長期地學習與能量累積後所展現的成果。從我國過去在資訊電子產業的成功發展歷程來看,就可以發現在這個領域裡面,只要任何產品被我們的業者學到,可以量產了,接下來各種產品的持續創新精進,我們的業者都能繼續下去,當然該產品全球的市占率從此也不會再從我們的手中失去,其原因在於我們已經累積了相當的能量。但是,我們在新興技術及全新應用的創新能量,則僅有少數成功的例子。
然而,這些新興技術與全新應用所需的創新能量,卻未必仍以既有的產業分類進行區分。也就是說,在這樣以產業規模區分出產業發展的架構,卻相當有可能忽略掉產業創新能量累積的思考。特別是可能幾個不同的產業會有相同創新能量累積的需求,或者某些產業的新興發展趨勢,正好可以作為其餘產業的持續創新動能。但是,由於既定的產業發展架構下,剛好讓這些創新能量無法累積或將效益發揮出來。因此,除了以產業規模當作區分出發展的層級外,還有必要對於產業整體創新發展的動能作整體的思考,以便在長期累積創新能量時,作最有效的投入分配。
綜合以上的說明,可以察覺在現行我國產業發展正面臨轉折的關鍵時刻,提出一個可以破除「高科技」與「傳產」二分的產業發展架構實有其必要,如此也可以改善未來對於產業整體投入資源分配情形。但是,無可避免的,任何的產業發展架構都難稱完美,在此一以產業規模作為區分標準的架構下,未來進行產業發展的規劃思考時,仍須特別注意避免由於產業區分所造成的個別產業發展本位過重,而促使潛在產業整合以及有效應用資源共同累積創新能量等等機會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