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兼顧市場機制的產業政策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兼顧市場機制的產業政策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6/09/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9期》

這幾十年來經濟政策最大的國際趨勢就是自由化,結果特別是對小國而言,很多政策都已沒多少可運用的空間。產業政策似乎仍有較大的空間,而在全球經濟成長預期低落的新平庸時代,藉產業發展以在國際上搶得更多市場,也可能是一個國家謀求快速進步的主要方向。但國人對於該不該有產業政策,以及產業政策該如何採行,仍有很多爭論,以致各種產業目標及政策爭議未定,而重要產業已紛紛被外國占有或打垮。這類爭論有不少是對產業政策有不同的定義,或者對其在現實經濟上的重要性有不同的認知所造成,所以我們有必要對產業政策做稍微深入一點的討論。


由中央計畫決定產業是行不通的

最極端也是已證明失敗的產業政策,是由政府決定各產業之產量和價格的中央計劃經濟。經濟學發展之初,曾經有人以為未來世界將由經濟學家和數學家的計算來決定一切,而共產主義的計劃經濟也竟真的想這麼做。但儘管當年有很多傑出人士投入研究,而創造了線型計畫、投入產出表,以及其他更複雜的經濟和數學方法,但共產主義計劃經濟終歸一敗塗地,這種最極端的產業政策顯然是行不通的。


對部分產業貿易保護的副作用和國際限制都不小

較不極端而在歷史上更為普遍的產業政策,是政府提供一部分產業特別的貿易保護或財政補貼。這當中最有名的主張就是幼稚工業保護論,從美國獨立到現在,都有人用這種理由要求政府保護和扶植某些特定的產業。包括中國在內,不少重要國家也仍有這種貿易保護政策。這種政策有時候是有效或成功的,譬如中國的網路產業和韓國的電視劇都是在保護中成長茁壯的,但失敗的經驗就只看我國也有不少。保護太大時可能會斷絕了競爭壓力和市場機制,因此在挑錯產業時可能造成甚大的損失,也可能造成被保護廠商的怠惰,甚至因官商勾結圖利而使國家經濟受到很大的傷害。

1996年美國康乃爾大學舉辦劉大中教授和蔣碩傑教授紀念研討會時,印裔美國經濟學家賈格迪什巴格沃(J. N. Bhagwati)教授曾提問,據他所知台灣的貪汙不見得低於東南亞國家,為何台灣的經濟發展較好?當時筆者也在場,就告訴他說,台灣已採出口擴張政策,很多政商關係是要求開放某些原物料的進口,所以有助於自由化。相對地,仍採進口替代和貿易保護政策的國家,政商關係則常要求管制某些產品的進口以圖利國內廠商,因此降低經濟效率。由於不同的貿易產業政策,使貪汙有不同的後果。

產業政策自由放任政府投資貿易保護市場失靈投資環境規模經濟產業群聚政策引導國際競爭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