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發展新產業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發展新產業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8/01/09)    《台經月刊第41卷第1期》

前言

台灣曾有相當成功的經濟發展,到現在還很多人懷念當時的風光和政策。然而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在變,我們的方向和做法也必須改變。簡單地說,我們的產品無法再以低工資或低成本來和外國競爭,我們的成長不易再靠全球成長來推動,我們的景氣不宜再藉泡沫經濟來提振,傳統的貨幣及財政的效果已因全球化而漸失效,貿易保護及產業補貼的政策已不容於國際貿易體制,對外的自由開放有政治障礙且經濟上已到利害參半的程度。因此我們必須走新的方向和新的策略(陳博志,2015c)。這些新方向和策略很多也已是老生常談,只是我們沒有努力落實,或者做得不夠細緻。本文限於篇幅,將只談發展新產業和新知識這個可能最具關鍵的方向,以及相關的一部分政策。

發展新產業和新知識才能提高所得、薪資和希望

台灣近十年經濟和薪資的成長率不只低於同等級的國家,有時甚至低於某些先進國家,很多人也因此失去信心和希望。這現象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所處的國際環境改變了,卻未完全採取合適的新對策。60年前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市場逐漸開放,我們的薪資和他們相比很低,而當時低薪國家只有四小龍努力爭取先進國家這比亞洲四小龍大上幾十倍的市場,因此我們只要努力生產就可以得到出口並帶動國民所得、就業和薪資的成長。

那是一個愛拚才會贏的時代。我們爭取市場的主要策略就是努力生產和降低成本,因此我們的廠商練出超高的大量生產及降低成本之本事,當時很多政府政策甚至包括貿易自由化,都有助廠商降低成本的目的。這些年歷任政府想加入FTA等貿易協定的主要理由,也是要降低出口品到國外要負擔的關稅成本。想降低成本並沒有錯,但它已非現階段可以讓我們成功的主要策略,沉迷於努力降低成本也會使我們忽略更該努力的方向和工作。

1980年代之後,大量工資遠低於我國的國家積極加入國際競爭,我們在世界競爭中變成相對高工資的國家,若只靠低成本已很難和他們競爭。於是我們有大批產業和廠商失去競爭力,甚至帶著出口市場和就業機會外移。包括新產業和新廠商在內之其他廠商的成長,雖勉強補足外移和萎縮廠商造成的缺口,但並不足以充分提高生產和就業,因此我們的經濟成長率和薪資上漲率都偏低。

60年前我國薪資開始快速上升,以及近年薪資的停滯,其基本的原因都是經濟學上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原理(陳博志,2003)。60年前我們的工資遠低於先進國家,我們藉低工資把先進國家的生產和工作機會搶過來,對我國人力的需求相對提高,我們的薪資就相對向先進國家靠近,也就是被先進國家拉高。近30年開發中國家以遠低於我國的薪資把我們的生產、出口和就業搶走,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原理使我們的薪資向開發中國家接近,也就是被拉低甚至往下拉。我們若想讓生產、所得和薪資維持較快速的成長,就必須設法避開這把我們往下拉的力量。而避開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生產別人不會生產而不容易搶去做的東西,這主要須靠我們擁有別人沒有的知識。因此17年前(2000年)筆者在擔任經建會主委時就提出了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希望促成更多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產業的發展。

新產業發展知識經濟創新創業技術服務產業升級研發策略金融創新政府投資創投基金政策環境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