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要循川普的方向提對策而非驚慌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7/01/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1期》
對川普的疑慮難免但已過多
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在全球都引起一些驚慌,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的難以預測,另一方面是因為其政策主張和過去大家習慣聽到的不同,而再一方面則是媒體對他不太友善的評語,他當選時我們就有媒體打出「狂人當選」的字幕。第三個因素將會因資訊增加而逐漸回到較正常的看法;第一個因素會因美國政府體制的運作而減少;但第二個因素是實質的政策問題,他的新方向是否真的錯誤或該害怕,以及我們該怎麼辦,都值得更深入的討論。他這些改變方向有其道理,我們與其盲目批評或害怕,不如提出符合其真正目標和道理的更好主張來影響他。
美國有較健全的制度不讓總統為所欲為
通常競選時用語比較誇張,都是為了強調候選人主張的方向與競選對手不同,並吸引更多選民的注意和選票。當選而執政的人則常須考慮其他人民的意見,以及包括既得利益者在內的很多限制因素。因此執政後很多政策都會比競選時的主張溫和。美國是制度較健全的國家,所以執政者會受到很多限制,不能隨便做,甚至不能隨便講。
我國也曾有執政者忽然講出意外主張的情況,當時某位美國高階官員告訴筆者,美國第32任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也喜歡隨興講出一些主張而造成困擾,因此美國政府後來就訂下規範,要求總統只能照幕僚們研擬的稿子講;美國總統也許要假裝口誤才能講出一些幕僚們不愛他講的話。曾任幾位美國總統幕僚的大衛‧葛根(David R. Gergen)在他的書上提到,有一次他們開會較久,大家決定叫外送披薩來吃,但總統只能羨慕地看著幕僚們吃,因為依規定總統不能吃這種未經安全檢查的食物。
當了總統會有更多資訊和顧慮而更穩健
當了總統不僅要受到更多規範並考慮更多方面的利害關係,總統也會有更多人提供他資訊和意見,因此其主張也會更周延而穩定。譬如說川普要盟邦負責更多防衛費用一事,他當選之後可能會發現盟邦們實際負擔的費用和對美國的幫助遠比他想像來得大。某次我國的航空公司宣布要買歐洲的空中巴士而非美國的波音飛機時,恰好台灣智庫舉辦一個國際會議,美國駐台代表要請與會者吃飯,他一進來就對筆者說,歐洲的艦隊在哪裡?言下之意就是台灣得到美國安全保障要知道做一些回報。而川普當選之後,也會逐漸知道更多盟邦們實際上已做的貢獻和回報。
勿因既有觀念而害怕正確的政策轉向
至於在政策和過去不同或者轉向的問題方面,川普的主張雖然不一定正確,但引起恐慌最主要的原因卻可能是人們不喜歡或害怕改變。若能更深入瞭解川普這些主張及其能得到選民支持的原因,就可能較不會害怕和排斥這些主張,甚至可以依其背後的原因和目的找出更好的做法來向川普建議或談判。
任何政策或發展方向的改變,必然會改變既有的秩序與做法,而令人感到不便,改變更會傷到既得利益而遭到抗拒。但誠如凱因斯(J. M. Keynes)在其名著《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最後一節所說,人們長期相信的觀念比既得利益更會阻礙改變和進步。川普在國際貿易方面的一些主張和近幾十年流行的自由化及全球化思想不同,所以引起很多恐慌和批評,但他的主張正視了目前國際貿易對很多人民的傷害,因此得到選民的支持(劉錦龍、劉錦添,2016)。我們該由如何減輕全球化對人民的傷害,來思考川普該做的政策以及我們該有的對策,而不是以自由化和全球化當教條來批評或害怕川普可能採取的新方向。
川普經貿政策、貿易保護、自由貿易協定、全球化調整、美國製造業回流、公平競爭、台美經貿關係、APEC合作、匯率政策、TPP影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