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馬夏爾論貨幣與國際貿易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馬夏爾論貨幣與國際貿易

施建生  (2015/07/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7期》

一、最後二本的著作

馬夏爾不喜歡急於刊出自己的著作,每有見解都喜先與友人及學生交談。當他第一本成名鉅著「經濟學原理」於1890年出版時,他已有48歲了。到了那時,他的有些創見已成為當時流行的言詞,以致無法辨認究為誰所首先提示,頗引起一些爭議。回顧他一生真正公開發行的著作共有五冊,除了上述的「經濟學原理」外只有四冊,其中的第一冊早於「原理」刊出前一年印行,名為「產業經濟學」。此書開始時原為其夫人在撰寫,後來二人結婚了,馬夏爾就自動參加最後就成二人合著,其內容可謂為「原理」的前奏。由於他對此書不甚滿意乃於「原理」出版後二年又再以相似的名稱「產業經濟學要義」(Elements of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y)另寫一冊,可謂為「原理」的節錄本。

最後二本,一為「產業與貿易」(Industry and Trade),於1919年出版,另一為「貨幣信用與商業」(Money, Credit and Commerce),於1923年出版。前者包括三大篇,討論:(1)產業與貿易之目前問題的起源(Some Origins of Present Problems of Industry and Trade);(2)商業組織的主導趨勢(Dominant Tendencies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3)壟斷趨勢:它們對於公共福祉的關係(Monopolistic Tendencies: Their Relations to Public Wellbeing)。這部書大部分是採取歷史的與比較的研究方法,將焦點放在當代的問題。儘管如此,它包括許多有永久意味性的論證,是不應該放過的。關於最後一本,則傳述馬夏爾對於貨幣、國際貿易與商業波動的見解,雖然不無缺陷,但仍值得研讀。

以上五冊是他公開發行的,此處還有二本係由友人西奇威克私人名義於1879年印行,一為「對外貿易的純粹理論」(The Pure Theory of Foreign Trade),另一為「國內價值的純粹理論」(The Pure Theory of Domestic Value)。這二本純粹理論的要旨後來都已納入「原理」及「貨幣信用與商業」中。

 最後有一本稱為Official Papers(官方論文)是將他於1886~1903年間所寫的論文合編而成,於1926年出版的。

現在本文就以貨幣與國際貿易為題將他在最後公用出版的二冊內容作概略的敘述。


二、貨幣理論

根據凱恩斯的評論:「我們必須還要更感到惋惜的是馬夏爾將他『貨幣理論』一直延期到非常年長時才能出版。到了那時,時間已剝奪了他思想的新鮮性與他說理的銳利而富有魔力。在經濟學中沒有一個部門,馬夏爾之思想的創始性與優越性有比在這裡表露得更為顯著;或者他的洞察力與見聞錄都勝過他的同輩人士。……自從1870年代早期開始,「貨幣學」一直都是他喜愛講授的課程之一,他的主要思想大致上都為他的學生們所領會,結果形成了一個劍橋的口述傳統。先是從馬夏爾自己的講義中產出,待他退休後則由庇古教授口中傳出。這一傳統與其他印成書籍所傳授的有些不同,(我想我也許可以說)要比它們所傳授都要好。」(注1)

那時美國耶魯大學費雪(Irving Fisher, 1867~1947)曾發表了「利率」(The Rate of Interest, 1907)、「貨幣的購買力」(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 1911)等書,提出了與馬夏爾思想相似的見解,但這些都早已為馬夏爾所體察。(注2)正由於費雪當時以貨幣數量學說為名而發表的見解已為學人所瞭悉,現在就可由此說說起進而提出馬夏爾的見解。

首先我們要指出這一學說所賴以建立的二個基本假設:

第一,各種經濟資源的充分就業是經濟社會中的常態,失業現象的存在是短暫的,不久就會消失。

第二,一般人之所以要保有貨幣完全是為了便利的進行,貨幣之最主要的功能就在充作交易的媒介。一般人就正由於貨幣能提供這種便利,所以寧願保有貨幣,而犧牲將之出借而可獲得的利息。

於是費雪就據而提出了一個交換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並據而建立了貨幣數量學說。

馬夏爾貨幣理論現金餘額說Cambridge k國際貿易供應條件曲線自由貿易交換方程式劍橋學派經濟思想史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