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一掃「在地的蚊子館」為「原住民文物館」——引進民間資源投入地方文物館之經營問題
鄭人豪 、賴泱瑄 (2007/03/07) 《台經月刊第30卷第3期》
地方文化館(社區博物館)定義
所謂的地方文物館或稱為社區博物館,是指一座以社區文化推展為主體,藉由融合自然環境、地方人文、產業等特色,並由社區居民主動參與經營工作,以傳承共同生活經驗的博物館,並成為區域性的文化展演空間。地方文物館除了推廣、保存及發揚地方文化外,並積極扮演教育社區民眾了解地方特有文化,進而促進地方文化產業、觀光旅遊發展等功能(侯玟瑜)。因此地方文物館所涵蓋的種類繁多,本文將進一步以原住民文物館為例,探討地方文物館的經營與未來。
原住民文物館之興建政策與實施現況
從1998年開始,臺灣省政府有鑑於原住民文化快速變遷,傳統工藝急速褪色,而有限的文物又流落於外,因此為有效保存並收藏原住民日漸稀少的文物,推動地方文化發展,開始積極投入興建「原住民文物館」。而後在省府虛級化下,相關政策改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承接。
自1998年以來,各地方政府陸續申請興建了36座原住民文物館,截至2006年為止,全省共有18座文物館正式投入營運,而仍有9座會館仍未開放使用,並有3座仍在規劃或興建中(整理如表1)。
表1 全國原住民文物館現況一覽表
(一)目前設施的經營現況
在中央政府的政策主導與經費挹注下,各地方政府積極爭取投入興建原住民文物館,然相關政策執行迄今卻發生了許多問題。政府為提供保存並延續原住民文化的政策,因此興建了原住民文物館,然公共服務的提供卻不僅僅是在硬體設施的落成便可完成,更重要的是後續的維護與管理工作。而這些經營與管理工作的沈重負擔是各地方政府在爭取興建時所未深思的問題,加上地方政府對於文物館的意義並不清楚,經營管理人才缺乏、相關經費短缺等問題,因此接連蓋出了定位不明,難以經營的原住民文物館。
(二)目前設施之經營課題
進一步分析目前我國投入營運的18個原住民文物館可以發現,雖並非所有文物館均為閒置狀態,但大多實際營運之績效仍有許多改進的空間,綜合歸納可以發現,導致形成現今之狀大概有以下四個主要問題:
地方文物館經營、原住民文物館、文化保存策略、社區博物館、民間參與經營、文化產業發展、公益型建設、地方觀光推動、閒置設施問題、公共服務效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