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星、馬、港、泰會展產業發展現況
陳音如 (2011/07/06) 《台經月刊第34卷第7期》
會議展覽產業是由會議(Meeting)、獎勵旅遊(Incentive)、大型國際會議(Convention)以及展覽(Exhibition)所組成、目前正熱門的一個明星產業,又被稱為會展產業或MICE產業;藉由舉辦會展活動可以帶動旅館、航空、餐飲、公關廣告、旅遊業等周邊產業,為國家注入可觀之商機。
世界排名頻傳捷報
為了突顯推動會展產業的決心,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會議已於2009年規劃「台灣經濟轉型行動方案」,並將「會展」列入十大重點服務發展項目,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以下簡稱貿易局)也於同年起推動「台灣會展躍升計畫」、行政院經建會亦已於2010年審議通過「台灣會展產業行動計畫」,集結政府全力提升我國會展產業競爭力。我國會展產業主政機關歸屬於以貿易政策研擬及進出口管理起家的經濟部貿易局,應屬首開風氣之先(注1),該局自2009年起承辦「台灣會展躍升計畫」後,台灣於國際會展重要組織之排名,例如國際展覽聯盟(Union des Foires Internationales, UFI)展覽使用面積排名、國際會議協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and Convention Association, ICCA)國家及城市排名等,皆有顯著提升。
2011年更於5月間傳來捷報,最新出爐的2010年ICCA全球會議排名,我國的世界排名躍進為第23名,較2009年的排名32,大幅往前邁進九名,亞洲排名已超過新加坡、泰國及馬來西亞,攀升至亞洲第四名;而台北在亞洲的排名更高居第二(不含澳洲),已一舉超越北京、上海、東京、首爾、香港、吉隆坡等國際大城(Country and City Ranking Report 2010)。
事實上,不只我國政府將發展會展產業列為重要的政策之一,世界各國普遍已經將會展的發展視為評量某一城市繁榮與否的重要指標。雖然目前會展舉辦地點仍以歐美地區為大宗,然而,近年來亞洲地區急起直追,市場占有率逐年增加,相對地歐美地區市占率僅是與過去持平,加上亞洲各國政府競相投入資源發展會展產業,並且積極建設基礎設施,會展產業在亞洲地區的競爭已趨白熱化。
為了解國際會展產業動向、多方掌握國際資訊,本篇將選擇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以及泰國等四個亞洲國家∕地區逐一檢視其會展專責機構之體制、國際排名、會展趨勢等,提供我競爭對手國家發展之現況檢視。另外,由於國內可取得之各國會展專書極少,本篇參考之各國現況及趨勢,除引用專業會展機構如國際協會聯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 UIA)、ICCA、UFI之統計報告外,其餘資料多採自國際會展專業媒體之報導與網路媒體或官方網站整理而成。
各國在展覽及國際會議的舉辦、排名等現況,將於後續段落中分別敘述,其中較特別的是在展覽攤位平均售價方面。我國的攤位售價歷來都是相對較低,比較新加坡、香港、泰國及馬來西亞的平均售價(附圖),新加坡的售價近三年來每平方公尺約為380元美金左右,比我國每平方公尺178元高出兩倍,香港攤位售價最高,平均上看400美元、馬來西亞的平均售價亦是連年上漲,情況與其他亞洲國家相似,近兩年來每平方公尺維持在320元美金以上的售價,幾乎與泰國的展覽是相同的售價。
而泰國皆在320美元之間,我國的攤位平均售價則在以上四個國家間為最低(附圖),一平方公尺平均低於200美元。我國因歷史因素,早年為協助廠商拓銷,展覽攤位以押低售價的方式吸引廠商參展,然現今時空、外在環境及產業競爭情勢已有劇烈轉變,我國仍有攤位售價的歷史包袱,以至於無法拉高售價,因此展覽主辦單位的利潤空間連帶被嚴重壓縮,後果即是國際知名展覽公司因台灣市場無利可圖而選擇不進入台灣辦展,此一困境值得我國深思。
觀察星、馬在展覽排名不相上下,為區隔市場版塊,新加坡開展複合式渡假中心與F1方程式賽車,顛覆往昔嚴肅形象;馬國則鎖定中國為目標市場,除了兩國有眾多往來的直飛航班外,中國亦是受到金融海嘯波及較少的國家。
會展產業、會議旅遊、展覽市場、台灣會展、政府政策、ICCA排名、攤位售價、國際會議、亞洲競爭、會展服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