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非營利組織帶動台灣會議產業發展的關鍵實力
張心穎、王聖傑 (2012/10/08)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0期》
目前我國舉辦會議略可分為,非營利組織的協會型會議與營利單位的企業會議兩大型態,不過就常態且正式舉辦的國際會議而言,通常是以協會型會議為主。然而為舉辦協會型國際會議,大多數都須經過與其他國家競標和爭取的階段。由此可見,協會型國際會議的特點是主辦單位需要經歷一段漫長的準備工作,同時累積國際交流實力及人脈。然而,爭取舉辦國際會議除了需要考量當地的交通、會場設施、住宿旅館、簽證航班等眾多因素外,在爭取會議之前也需要投入長時間且複雜的準備工作。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及當地軟、硬體服務的配合,主辦單位更需要長期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所有的國際會議爭取基礎都是從國際組織的關係經營開始,因此民間非營利組織如何累積國際交涉的實力與籌碼,可謂爭取國際會議最核心的關鍵。
國際組織交流的首要條件
台灣許多非營利組織積極和國際建立交流,根據國際會議協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and Convention Association, ICCA)統計,全球每年共舉辦8,000場以上的國際會議,其中選擇在台灣舉辦的會議占其中的1%,從2000年起在台舉辦國際會議的比例開始逐年成長,據ICCA統計,2010年有百餘場國際會議在台灣舉辦。換言之,每兩到三天則有一場協會型的國際會議在台舉辦,無論是認同台灣在特定領域的專業成就,或肯定台灣舉辦會展的能力,均意謂著將吸引國際專業人士來台造訪,進而可帶動國內消費活動。2010年在台北舉辦的協會型國際會議場次躍居亞洲城市第二名,成為亞洲區僅次於新加坡的城市。而這些耀眼成績的背後均是由非營利組織長期在國際間奮鬥所累積的成果,也代表著爭取國際會議是一項長期的準備工作,絕非一蹴可幾。
爭取國際會議的第一步為加入國際組織並且積極參與組織內的活動。過去曾有某些國際組織有意來台灣舉辦會議,然而卻因為我國沒有對應的單位可協助相關業務,差點錯失舉辦重要國際會議的機會。因此,鼓勵我國民間單位加入國際組織並與國際間有良好互動,著實為爭取國際會議來台的首要條件。經濟部「爭取國際會議在台舉辦計畫」(以下簡稱「爭取計畫」)計畫主持人周霞麗指出:「當前台灣提升會議產業亟待突破之處,並非台灣沒意願而是台灣找不到對應的會員組織!」。藉由2011年國際管理發展協會(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MDA)欲籌辦「世界企業發展會議」的過程,可為此一現象最好的案例;國際管理發展協會希望在台灣舉辦會議,但目前我國並沒有單位參與該組織,因此該協會透過台灣駐波士頓代表處輾轉尋求「經濟部推動會議展覽專案辦公室」予以協助。當時,該案件當務之急在於找尋台灣適合的接應單位,除此之外,如同其他爭取案件一般,首先需要了解國際組織的性質,以及總會對會議議程的期望,並透過蒐集會議地點、食宿、交通運輸、會議議程等資訊,根據各方條件加以分析,再評估國內適合的對應單位並進行接洽。在尋求國內對應單位方面,主要須確認國內的單位有意加入該組織並長期參與總會交流互動。最後,「爭取計畫」在經過多方溝通聯繫之下,台北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同意擔任該會議在台的承辦窗口,進而展開台灣與國際管理發展協會的長期合作。由此可見加入國際組織是最直接且有效與國際接軌的方式,如同國內許多非營利組織與大專院校,都已將舉辦國際會議列入國際化的重要指標,然而國際會議的舉辦通常會需要透過競標爭取,因此在近年來亞洲各國把會議展覽產業列入重要產業發展政策後,無形中也提高了競標國際會議的難度(圖1)。
國際會議競標、非營利組織、國際組織參與、會展產業政策、爭取計畫、國際人脈經營、會議產業升級、政府資源挹注、專業領域曝光、台灣國際能見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