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檢視3E政策評估模型之發展方向——從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談起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檢視3E政策評估模型之發展方向——從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談起

朱浩  (2008/02/11)    《台經月刊第31卷第2期》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對經濟分析的看法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簡IPCC)在20071117發布了第四次評估報告。其中,第三工作小組的報告-「氣候變遷之減緩」,主要內容在分析五大議題:「溫室氣體的排放趨勢」、「在短期與中期不同行業溫室氣體減緩的潛力」、「溫室氣體在長期減緩的機會」、「政策措施和行政干預手段」,以及「可持續發展和減緩氣候變化」。在報告中,提出溫室氣體「減量潛能(Mitigation potential)的概念,以評估相較於排放基線所能實現溫室氣體的排放。「減量潛能」可以再區分為「市場潛能(Market potential)與「經濟潛能(Economic potential)兩個部分。

(一)市場潛能與經濟潛能

所謂「市場潛能」是指在預測的市場條件下預測產生的溫室氣體的減量,其中包括了正在執行的政策與措施。「市場潛能」基於私人單位成本和貼現率。而「經濟潛能」則是考慮社會成本、效益和社會貼現率的減量潛能,它是假定市場因為採取相關政策與措施而移除障礙而提升效率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對於「市場潛能」所進行的研究,可以為政策決策者瞭解既有的政策與障礙的減量潛能。而目前對於「經濟潛能」的研究則發現如果新增或補充妥善的政策並加以執行,以降低障礙、社會成本與效益,則可達到減量的目標。因此,「經濟潛能」一般大於「市場潛能」。

(二)經濟潛能的評估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除了提出了「減量潛能」以作為分析溫室氣體減量的可能性的概念外,對於分析溫室氣體的分析模型的發展,也提出了看法IPCC認為自2001年提出第三次評估報告以後,評估「經濟潛能」的兩種方法:由上而(top-down)與由下而(bottom-up)兩種分析方式變得相當接近。因為由上而下的分析方式融入了更多有關於溫室氣體減量的技術資訊,而由下而上分析方式也納入了更多總體經濟和市場反饋的資訊,並將障礙分析納入其模型的結構中。由以上可知IPCC第四次評估第三小組的報告,在政策評估模型的發展上,提出兩點參考(1)政策評估模型不論是由上而下模(top-down approach)亦或是由下而上模(bottom-up approach),均需同時考量各項減量技術與總體經濟的各項狀況,才足以分析溫室氣體減量相關議題之所需(2)透過市場機制與總體經濟政策之執行,可以增加溫室氣體減量之潛能,因此政策評估模型以必須將市場機制與總體經濟政策納入分析模型的結構中。
 

3E政策評估模型應有的功能

一般而言,利用政策評估模型進行分析政策所造成之經濟影響主要目的大略有以下四點(1)可參考所模擬評估的結果,以協助決策者選擇較具有效率或成本有效性的政策性工具(2)可使決策者更清楚地瞭解政策效果的方向、影響範圍及所造成相關效果等,並作為評量施政績效的指標(3)可根據模擬結果與實際情況兩相比較,檢討造成理論與實際之間可能差異的程度與其根源,從而瞭解實務上可能面臨各項限制以及相關因素,以作為修正政策的參考依據(4)可根據評估結果而研擬具體可行的因應對策,如此不但可以進行事前與事後的分析,而且可望使政策目標如願達成。

在考IPCC第四次評估報第三工作小組的報告,我們也必須體認到政策評估模型除了有上述四點的功能外,為了能夠充分利用「經濟潛能」以對未來溫室氣體減量情況進行更精確的分析,政策評估模型必須再加強以下三點功能(1)對於總體經濟、政策措施對總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溫室氣體減量之相關技術的描述必須有更進一步的加強(2)對於市場機制與「經濟潛能」所可能產生之減量效果,必須加強分析(3)對於新能源與再生能源技術之發展,必須持續關注,並納入政策評估模型的結構中。

唯有兼顧總體經濟、各項產業發展與能源技術的描述與刻劃,並重視市場機制與「經濟潛能」可能造成的效果,才能符合未來政策評估方面的需求。

3E模型政策評估經濟預測產業關聯再生能源能源經濟碳減量氣候變遷政策模擬永續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