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世界主要國家淨零排放政策推動做法與借鏡
游良堯 (2022/04/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4期》
自18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已排放數萬億噸溫室氣體至大氣,雖然帶動了人類生產力快速增加,但在經濟蓬勃發展下,也造成地球暖化和諸多環境汙染。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數據顯示,全球的碳排放量自1990年起即呈現趨勢性上升(圖1),至2020年全球的碳排放量達到了每年348億噸,相比1990年成長幅度高達53%。
2021年8月9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Climate Change, IPCC)公布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6)指出,相較於1850~1990年的全球溫度,2011~2020年全球溫度上升了1.09℃,即使在溫室氣體排放量合理控制的情況下,2021~2040年的全球升溫仍非常有可能突破1.5℃。
圖1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軌跡
從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2015年的「巴黎協定」,直到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UNFCCC COP26),全球持續針對氣候變遷和減碳進行討論,能源低碳化和發展新能源也成為各國的共識。不僅除歐盟、美國、日本、韓國表態承諾減碳目標,其他逾130個國家亦宣示或規劃於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轉型。本文將探討世界主要國家之淨零排放政策,借鏡國際做法,透過他山之石,幫助台灣走向淨零排放的願景。
淨零排放之緣起
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在永續發展高峰會主題「實現世界轉型:2030永續發展議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宣示永續發展共識,涵蓋三大面向:「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其中揭示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括17項核心目標(Goals,圖2)與169項具體目標(Targets),為全球永續發展帶來新方向。同年,聯合國會員國也於COP21達成巴黎協定共識,確保全球氣溫上升以不超過2℃為目標,並努力限制在1.5℃內,以最低限度地減少對生態與環境系統的影響。巴黎協定凝聚了各國付出行動之決心,目前有190多個國家共同簽署這項協定。但時至今日,氣候變遷的衝擊現象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更嚴重惡化,這些警訊也使各國開始正視淨零排放議題的重要性。
圖2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17項核心目標
IPCC於2021年提出之AR6以科學數據佐證人類活動影響著氣候變遷,指出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為200萬年來最高(410 ppm),正加劇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機率和強度。AR6報告點出控制升溫1.5℃仍無法避免正在發生的氣候危機,因此積極削減碳排放、守住1.5℃至為重要。在該報告發布後,實踐2050年淨零排放,也更加深刻影響各國際組織與國家的政策發展。
淨零排放、巴黎協定、碳中和政策、2030減碳目標、氫能應用、碳捕捉與封存、低碳電力、永續金融分類、減碳戰略、氣候變遷因應法
分享: